當皇帝的,最能感受到前面那個皇兄給朝廷帶來的傷害。

正德皇帝僅僅看上去是個明君,但其實一點都不著調,他常駐宣府,揮霍無度,佔用大量資材,幾乎把宣府軍備給壓垮了,江彬等女幹佞更是把宣府當成他們的後花園,隨意呼叫軍資,連維修關隘的物資都被強佔或者變賣,數年下來,外長城一線城塞日益破敗。

「這也是為何臧鳳明知軍隊虛報戰功,還要替其隱瞞的原因,戰報遲了兩日才上

報,估計臧鳳也在查這件事,但若是將之揭發,會讓宣府、大同一線軍心動盪,不如將白羊口的戰事作為典型進行宣傳,以安定人心,維持宣大一線關口不再出差錯。」

朱浩做出如是分析。

朱浩畢竟熟悉歷史,知道嘉靖登基之初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未來大同軍變正是發生在宣大地區,正德時期軍費都被皇帝或者高層侵佔去了,邊軍守著殘破的城池,拿著破舊的軍械,數年下來,有何戰力可言?

以朱浩的觀點,臧鳳只是盡人事聽天命,盡力維持目前的局面,換了誰去宣大,都沒法在很短時間內把爛攤子收拾起來。

要把宣大一線軍備重新整頓好,可能五年都不行,但現在正德皇帝死了才一年,臧鳳去宣大也不過半年時間,韃靼人就傾巢而出,臧鳳是兜不住的。

既然知道臧鳳不行,那就改變思路,讓楊廷和覺得皇帝要收攏臧鳳,以獲取宣大一線軍權。

這樣一來,楊廷和就會把臧鳳為邊將虛報戰功的醜事揭發出來,將其給撤換了,甚至將之拿到京城問罪……如此臨陣換帥,宣大一線再有什麼動盪,那責任就全在楊廷和身上了。

朱四問道:「若是姓楊的不自己提,讓言官參劾呢?」

朱浩笑道:「除了楊閣老所提意見,陛下誰都可以不理會……陛下還可以在朝堂上單獨問楊閣老的意見,想要撤換陛下信任的宣大總督,非由首輔大臣來建言不可,他人的意見,陛下不用理會便是。」

……

……

正如朱浩所料。

楊廷和對於宣府、大同一線局勢並不瞭解,以為韃靼人的攻勢已經消退,畢竟以往韃靼人的主要行動策略,就是掠邊搶奪,加上情報顯示過去兩年草原上災情嚴重,又恰逢達延汗死去後各部族紛爭,楊廷和不覺得韃靼人有能力進犯大明。

現在各處戰報趨於平穩,楊廷和作為職業政客,優先事項不是考慮如何穩定宣府局勢,而是要遏制小皇帝收攏宣大軍權的野心。

楊廷和找左都御史金獻民商議此事。

金獻民見楊廷和來訪,便感覺事有蹊蹺,等楊廷和說明白是要徹查宣大一線是否虛報戰功時,便明白此舉是在針對皇帝。

「情況不明,只能先去查檢視,但不知……要查到如何程度?」

查虛報戰功,要看查到什麼人頭上。

若只是查到邊將身上,就不要往上牽扯文官,但若是要把事鬧大,那連巡撫、總督級別的官員都要跟著背黑鍋。

楊廷和道:「你認為應當查到如何地步?」

金獻民嘆道:「如今西北百廢待興,若是於此時動讞獄,只怕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算有虛報,也當適可而止。」

楊廷和搖搖頭:「要查便一查到底,此風不可長。」

留下冷冷一句後,楊廷和離開。

……

……

其實都不用都察院去查,臧鳳替白羊口守軍虛報戰功之事,經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