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鈔能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吏部。
楊廷和這天來訪,本是過問京察和大計之事,卻正好遇到剛到任京師的新任吏部右侍郎何孟春。
何孟春在嘉靖初年算得上是楊廷和派系中反對張璁大禮議的核心人物,年中才從南京兵部右侍郎任上改遷京師吏部右侍郎,一路顛簸來到京城不足半月。
何孟春跟楊廷和算是舊識,何孟春對楊廷和異常恭敬,詳細說明了一下手頭上的事情。
隨後何孟春離開,吏部尚書喬宇過來跟楊廷和對接。
「……感覺怎麼樣?」
喬宇笑著問道。
正德十六年,喬宇以南京兵部尚書調為京師吏部尚書,接替其位置的就是王守仁,而此番何孟春被調到京城來,還是喬宇主導。
在大明,這種派系內部的調動屬於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一般都是老上司升遷,職位就留給最忠實的部下,或者上司調任京城,手下也會跟著過去,這就叫一榮俱榮。
喬宇的意思,就是詢問楊廷和,何孟春這人你覺得怎樣?
是否可堪大用?
楊廷和沒正面評價何孟春,只是問道:「現在吏部的差事,你可還能支應?」
「剛開始還覺得千頭萬緒,無從下手,久了理順了就沒什麼問題了……不知左侍郎的職位,幾時能定下來?有時候……部堂事還是需要有人撐著才好。」
喬宇有些為難。
嘉靖元年吏部還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當年參劾寧王出名的鐵頭胡世寧,從雲南調京城為吏部左侍郎,結果胡世寧到京城後便以水土不服臥榻不起為由,直接告病卸職。
這件事在朝野掀起了不小波瀾。
胡世寧屬於中立派系,既沒有主動向傳統文官勢力靠攏,也沒有加入以新皇為代表的新興勢力的意向,就是個刺頭。
這次胡世寧發病很急,據說連下床都很困難,至於是真病還是假病,或是以小病裝大病,無從知曉。
歷史上也是到嘉靖四年時,胡世寧才被重新啟用,繼續當他的吏部左侍郎,而那時楊廷和已退下,新皇完全掌控了朝堂局勢。
楊廷和對於拉攏胡世寧沒什麼想法。
這個人別人都稱頌其耿直,因為參劾寧王還去遼東過了幾年苦日子,算是朝中「網紅官員」,朝廷以胡世寧的精神鼓舞普通讀書人,若因為不是自己人就直接把其官職拿下,影響太過惡劣,現在知難而退,對楊廷和來說乃是好事一樁。
「此事陛下有意插手,目前的情況是,吏部、兵部、刑部等衙門,陛下可能會各安排一名侍郎,反之……嗯……」
有些話,楊廷和不需對喬宇隱瞞,但也不需要說得太過詳細。
喬宇點點頭表示知曉。
如今朝堂上,沒有嚴格意義上屬於新皇的人,都是文官派系當政,但戶部和工部相對來說,靠向新皇那邊多一點,畢竟戶部尚書孫交和工部尚書趙璜,都是因朱四提名而成為尚書,但孫交和趙璜在朝堂事務上多持中立態度。
而吏部、兵部、刑部和禮部,則算是楊廷和派系的自留地,其中禮部的情況不太明朗。
雖然禮部尚書毛澄一直是楊廷和議大禮的支持者,但因其並不是新皇登基後才上位,屬於朝中的老資歷,禮部又是個講究禮法規矩的地方,毛澄近半年來跟楊廷和貌合神離,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毫無保留地支援。
而吏部尚書喬宇、兵部尚書彭澤和剛到京城不久的刑部尚書林俊,則是楊廷和最堅定的擁躉,他們三人很清楚是楊廷和把他們扶到現在的位置上,自然需要投桃報李。
但文官完全掌握一部,新皇無法插手,會造成君臣間的嫌隙。
所以君臣間
的默契是,楊廷和所掌握的吏部、兵部和刑部,朱四有意各安排一名侍郎……至於楊廷和說的「反之」則沒那麼講究,因為如今戶部和工部內除了兩位尚書,其餘人等都傾向於楊廷和,不需要他特別做出安排。
‘,那這次京察,可有特別需要交待的地方?
喬宇問得很直接。.
要不要在京察中,把一些官員的考評落個「不佳」,繼而令其逐漸淡出朝堂?
楊廷和將手裡一份案卷放下,嚴肅地說道:「一切都秉公辦理,免得被人說閒話。即便是陛下栽培的人,也不能因其做了逾越本分之事,而有誤注。」
楊廷和竭力把自己塑造成秉公直臣的形象。
雖然喬宇你問得很對,但你不能自己掂量一下嗎?
非要讓我面授機宜?就算不怕隔牆有耳,你也不能讓我楊某人人前人後兩張臉,遭來朝臣詬病吧?
「是,是。」
喬宇知道自己話多了,笑著應承,不再談此事,心裡卻已然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