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兄為父,楊廷和言語間充滿了對楊廷儀的貶斥。

楊慎道:“那父親,此番朝廷對叔父的指控,到底是捕風捉影?還是確有其事?”

“你說呢?”

楊廷和瞪著兒子。

你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楊慎無奈道:“先前兒也以為,叔父清正廉明,外間對他的攻訐都是以訛傳訛,可這幾日探聽過外面的風聲,才知他風評如此不堪,看來,父親從一開始就不該再啟用他,這分明是給父親和楊氏一門抹黑。”

楊廷和剛教訓了弟弟,現在兒子又在自己面前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頓時怒火中燒。

聳拉著臉,楊廷和喝斥:“這朝中事,並非黑白分明,用修,難道你看事如此片面?”

楊慎不回答。

楊慎的確不像楊廷和這樣,可以為目的,連弟弟楊廷儀的個人汙點都可以毫不在乎,

說白了楊慎這年歲還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無法做到一切都向政治利益看齊。

還要臉。

而到了楊廷和這份兒上,臉面什麼的都不重要了,達成目的即可。

在保留顏面這件事上,好像楊廷儀跟侄子很像。

楊廷儀明明也很貪戀權位,此番被皇帝赦免,還是覺得無面目留在朝中,乾脆不理會楊廷和的安排,一心回老家過安穩日子,反正前些年貪汙得多,足可保證子孫後代幾輩子生活無憂。

“過去幾年,你不在朝任事,或有很多不解之處……也是為父之前一直未能幫你爭取,你中進士日久,卻長期身處朝堂之外,施政經驗嚴重匱乏,以後你在翰苑中要多跟人學習……為父乏了,你退下吧!”

楊廷和不知該怎麼教育兒子。

想了想。

可能是因為自己為了讓兒子避“禍”,當年知道朝中為一個胡鬧皇帝和一***佞所掌控,便讓楊慎遠離朝堂紛爭,回到蜀地避禍,以至於去年楊慎回朝後,很多政治思維跟不上他的節奏。

楊廷和有些“遺憾”,可誰知道正德皇帝會在壯年時突然駕崩?誰又知道現在他要以首輔身份去跟小宗過繼來的皇帝暗鬥不休?

現在楊廷和感覺到一種“身邊無人”的挫敗。

雖然他的黨派中,能人輩出,可那些人畢竟跟他隔著一條心,唯二能指望上的便是進士出身的弟弟和兒子,此時卻都派不上用場。

……

……

楊廷和為弟弟楊廷儀之事,明顯有所犧牲。

最大的讓步便在於對刑獄之事的寬鬆,不再過分苛責那些跟王瓊、寧王、江彬等走得近的官員,不以此作為黨派鬥爭的利刃。

但此犧牲帶來的損失雖長遠卻不直觀,最現實的犧牲其實是不得不同意促成崔元、蔣輪和邵喜的封爵。

五月中。

崔元正式受封京山侯,蔣輪為玉田伯,邵喜為昌化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