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一聽,就知道楊廷和傾向於把刑部尚書張子麟給換下去。

張子麟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幫楊廷和做了很多事,可以說上一次朝堂大清洗中,刑部是前鋒甚至主力,雖然大多數案子,張子麟都「秉公執法」,比如說要想治一個人交通寧王或是江彬等女幹佞的罪,一定要有實際的證據,但牽連很大,有很多人分明可判可不判,都被楊廷和涵蓋其中。

就連王守仁年初也感受到莫大的危機,在其父王華死後,幾次上疏請辭新建伯的爵位,並想就此還鄉不再過問朝事。

王守仁在嘉靖初年的激流勇退,便是王瓊跟楊廷和派系鬥爭的犧牲品。

照理說王守仁立下平定寧王之亂這麼大的功勞,正德末年受到冤屈,還有人攻訐他跟寧王是一夥的,只是因為利益劃分不清楚而反水,還說如此也能解釋為什麼寧王之亂能被他這麼快平息,就因為寧王勢力的人以為他會相助云云……

到了嘉靖期,王守仁明明被封為新建伯,好拔擢為南京兵部尚書,卻直接請辭回鄉,這裡面很有講究。

可以說,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中間,楊廷和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就算是在楊廷和致仕後,還能發生左順門事件,足以說明楊廷和在朝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毛紀道:「就算想有人來替換,只怕威望也不夠吧?」

以毛紀的意思,張子麟作為刑部尚書,已開罪那麼多人,換一個上來,難道不會被新皇拉攏?

既然張子麟能為你做事,幹嘛還要將此人給換掉呢?

其實毛紀也很清楚,張子麟這個人……雖然名義上傾向於楊廷和,但君臣間,很多時候都「明哲保身」。

比如說當日張子麟的請辭,看似給新皇施壓,更多是一種避免捲入漩渦的自保,因為張子麟的直面請辭提前沒跟任何人商議過,甚至連楊廷和這邊也沒打招呼。

楊廷和看來,這樣的騎牆派不配為自己做事。

過去一年中,很多王瓊和陸完的黨羽,明明可以重判,最後都只是施以輕刑,有很多明明可以問罪卻只是被革職、降職了事。

這就是忠誠不絕對,那就絕對不忠誠。

楊廷和覺得,刑部尚書本來還可以做得更多,甚至覺得此番皇帝要複查過去這幾年朝中大案,還有張子麟在背後暗中出力……總之張子麟現在已經是兩面不討好,離開朝堂乃板上釘釘。

「林待用不是已在赴京路上了嗎?」楊廷和突然提了一句。

「嗯?」

毛紀一怔。

林待用說的是林俊。

這位弘治末、正德初的名臣,曾做到刑部尚書,歷史上林俊跟孫交是同時被起用,二人年歲相當,都是七旬老人。此番因為有了朱浩的存在,孫交被蔣太后直接拉來京城,提前了許多,而歷史上孫交跟林俊一樣都是嘉靖元年輾轉才到京城。

因為林俊是福建人,歷史上比孫交還晚到,大概要四五月份才抵達。

歷史上林俊被起用為工部尚書,後來才轉刑部尚書,此番林俊到京師,卻是準備委以左都御使之職,現在看起來……林俊沒到,楊廷和就已準備把刑部尚書這位子留給他了。

「這會不會太……」

毛紀不知該說什麼好。

君臣間真要鬧到這樣嗎?

張子麟退就退了,非要把林俊也拉到自己陣營中來,難道不怕新皇把林俊栽培成他的人?

你跟新皇爭用人,還以內閣首輔的身份,直接決定誰當刑部尚書……那朝中人事任免豈不真的是你一個人說了算?

這算不算擅權?

楊廷和很嚴肅:「林待用一心為朝,定不會在朝事上模稜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