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大明官場不是隻有翰林院,此體系目前被楊廷和完全掌控,由不得旁人來插手。

朱浩給劉春送文稿時,劉春居然也對朱浩的外調很關心。

「敬道,若你實在不願意,其實應當多跟人說說……老夫覺得你才華橫溢,用不了幾年,便能進侍講。」

劉春畢竟被朱浩救

回一條命,心懷感激,作為翰林學士,對朱浩十分照顧。

先前朱浩遲到早退,早就有人跑劉春這裡來告狀,劉春卻沒覺得如何,反正大傢伙都是如此,不能因為朱浩是年輕人,就否定朱浩愛崗敬業之心,對朱浩採取的基本都是迴護的態度。

朱浩笑了笑:「劉學士多慮了,其實外調沒什麼不好。」

「蠢話!」

劉春板著臉,好像長輩一樣訓斥,「多少人為能進翰苑,擠破頭?那麼多人寧可在翰苑中當三年庶吉士再外調,便是為了鍍一層金,而你呢,大明狀元,明明比別人有更好的和前途,卻自甘墮落去做那平庸之輩!你說你是不是愚鈍?」

劉春說話的口吻,真的是把朱浩當成了自己的子侄,嚴詞敲打,大有讓朱浩醒過來的意思。

朱浩理解劉春的好意,笑了笑,沒多說什麼。

其實道理顯而易見,自己這次外調,完全是楊廷和在背後推動,你劉春不會連這個都沒看明白吧?

「老夫聽聞,你老泰山正在為你四處奔走,讓你繼續留在翰苑……老夫沒什麼能幫你的,只能竭力說和,你最近心無旁騖好好修書,就算真要調你出翰苑,至少也得等《實錄》修撰完成,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總不能不講道理吧?」

劉春最後一句評價,頗具玩味。

好似是在攻擊楊廷和對翰林院體系的把控,屬於無聲的抗議。

朱浩知道劉春是因為楊廷和一直屬意讓豐熙取代他,而產生的情緒波動。

劉春作為翰林學士,在翰林院、詹事府體系中,已成為實際掌門人,作為掌門人卻被「武林盟主」給死死地壓著,盟主還總想把他這個掌門人給換掉,他就算不敢發作,心中能沒意見?

眼下內閣四名大學士,朝中人公論,若是再有人入閣,必然是劉春無疑。

但因劉春不屬於少壯派,跟楊廷和的關係又若即若離,以至於沒人提劉春入閣之事,甚至去年要不是朱浩施救,現在的劉春都已經埋進了黃土。

這次為了朱浩的事情,劉春好像要挺身而出,努力抗爭。

……

……

朱浩沒想到,為了自己是否調出翰林院之事,沒等朱四和興王府體系的人開口,光是孫交和劉春就已在朝中掀起波瀾。

我在朝這麼有人脈和聲望了嗎?

朱浩自己也很迷惑,進翰林院後一直都在混日子,怎麼就讓孫交和劉春對他如此信賴?

要說姻親和救命的緣故,可孫交以往對他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劉春在這之前也沒有幫他做過任何事,這怎麼突然就出面了?

一時間。

朱浩成為翰林院中的名人。

當天下午散工後,孫元單獨請朱浩出去喝茶,順帶提到工作上的事情。

孫元入翰林院時間不長,很多情況還搞不明白,有些時候會請教朱浩,把朱浩當成朋友和半個先生。

茶桌前,孫元笑道:「敬道,你朝中人脈廣泛啊,劉老學士平時對其他事情都漠不關心,唯獨對你的前途問題非常著緊,聽說他昨日還去拜訪過蔣閣老和禮部毛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