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需要時間(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開礦和賣礦在朝中掀起的滔天巨浪,暫告結束。
唐寅仍舊負責西山煤礦開採,對於民間資本的使用,從明面轉到了暗裡,無論如何,民間商賈都明白朝廷要在採礦方面做一些改變,倒也沒多少人害怕會被多徵稅,一切便在於朱浩提出的新礦稅的方法非常「討巧」。
你不買朝廷的礦場,就不存在徵稅的問題,現在朝廷開礦的效率尚不為人知,旁人更多是將出資購買朝廷礦場的徽商當成了傻子。
剛開的礦場,你們就敢拿幾萬兩銀子去買,真是有錢燒得慌。
經此一事。
楊廷和在朝中聲望嚴重受損,朱四從陰霾中走出,君臣間進入一段相對和諧的時期,也在於朱浩告誡朱四,暫且不要去跟楊廷和爭,就算是想當個明君聖主,也要等楊廷和退下去之後再說。
朱四把這話聽到心裡去了。
朝堂上被楊廷和威脅,給朱四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就算對外人不說,但其實他內心也害怕自己做出的變革太多,會惹惱文官,萬一文官真聯合起來要將他的皇位給廢黜,或是想辦法把他弄死,那就得不償失了。
現在雙方都有了臺階下,就不如先安穩過日子,只要不去招惹楊廷和,料想楊廷和也不會來侵犯他皇帝的威儀。
轉眼進入三月。
對於江南來說,三月已是綠柳垂堤,煙花處處,但在京師,三月天仍舊有些冷,不過也是乍暖還寒,早晨氣溫剛過冰點,中午就能到十幾度,到了晚上又能回到零下,偶爾哪天還來個雨夾雪。
朱浩在翰林院供職,倒也清閒,不過年後確實要比年前忙碌一些。
最近朱四發愁的主要問題,一是西北邊關,韃靼人仍舊不停襲擾,好在達延汗已死,草原勢力本身已不成氣候,不至於爆發大規模的戰事,這對大明朝廷來說倒是個好訊息。
再就是東南海防問題。
倭寇接連襲擾,在地方上造成幾次大的殺傷事件,朝廷要出兵鎮壓,卻苦於東南海防鬆弛,將士疲憊,難以應戰……
過去幾十年,雖然東南海防問題一直都在,但也就正德年間佛郎機人和倭人開始逐漸襲擾,才形成重大安全隱患,而在這之前多年因海防無事,以至於東南一些衛所早就出現缺兵少糧的問題,將士連基本的軍備都難以籌措,更有中衛所高層大肆侵吞土地,盤剝過甚,軍戶逃亡情況日益嚴重。
突然海防著緊,各衛所抽調不出平盜兵馬,就算集結幾個衛所的力量,卻因將士訓練鬆懈,軍備不齊,沒有與盜寇一戰的能力。
更因大明承平已久,各衛所基本已沒有戰船這東西,就算陸地作戰官軍能憑靠人數上的優勢,把盜寇打敗,但只要人家退到海邊,乘船直接回到海島上,官軍就拿他們沒辦法。
……
……
這天朱四在朝堂上又因東南海防問題,很是鬧心。
海防一直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楊廷和先前阻止朱四開礦時,從戶部拿出相當於五萬兩銀子的錢糧軍械,調撥給東南沿海衛所。
但明顯杯水車薪。
僅僅能維持各衛所正常運轉就算不錯,想以此來整頓軍備,甚至出戰果,估計連楊廷和自己都沒信心。
過去幾十年,大明對於倭寇的策略,更類似於「以夷制夷」,大概意思就是加固沿海衛所以及縣城的城防,讓倭寇海盜為爭地盤自相殘殺,哪怕崛起一股大勢力,拖個幾年,總會因海盜內部分贓不均,或是崛起另一股大勢力,互相攻伐而亡。
所以這次楊廷和採取也是這個策略。
東南海防缺兵少糧,想保證衛所穩固,保證軍民利益不受損害,至少要拿出價值二十萬兩銀子的
錢糧軍械,如今只抽調五萬兩,於大局無補。
朱四卻是個較真的人,在這件事上,朱四更責問戶部和總督倉場之官員,讓他們想辦法籌措。
「朱浩,你是不知道,他們可會插科打諢了,朝會上官話那是一套接著一套,朕問他們有什麼辦法,他們就說盡量,說什麼等鹽課、夏糧收上來才好綢繆,還說什麼已著令南戶部抽調錢糧……這不扯淡嗎?分明是在給朕打馬虎眼呢。」
當皇帝的,包括被世人稱頌如弘治帝朱祐樘,面對朝廷亂象時,很多時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朱四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很想做出成績,再加上身邊有朱浩耳濡目染,讓他又一股責任心想帶領大明走向繁榮富強,因此最聽不得那些官話套話,他要那些官員做出成績,但官員都是搞政治的,平時能做點事就算不錯了,官僚從來都不是為解決問題而生。
朱浩道:「應付了事,或者說應付陛下,本就是他們的職責,陛下能指望他們做出什麼實績來?」
朱四不解地問道:「他們不應該為大明鞠躬盡瘁嗎?」
「呵呵。」
朱浩笑道,「話是這麼說,但陛下設身處地想想,若是朝廷府庫的確拿不出那麼多銀子,換陛下遭遇上面催促,會怎麼辦?」
朱四懊惱道:「總不能不想辦法,而光想如何應付上面吧?」
朱浩卻面帶促狹笑容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