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對賺錢更感興趣(加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我又不是皇帝,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
想改變大明,不是靠批閱奏疏來完成,更應該拓展一下商業體系,還有就是搞一些科學研究,讓工業文明早點降臨華夏大地。
所以現在朱浩對做生意的熱情,遠比當官更大。
當天他就去找了蘇熙貴。
“……小當家,銀號剛開張,徽商和各地商賈不太認,但藉助鄙人高超的遊說能力,已接納六萬多兩銀子存銀,另外還有銅錢四五萬貫的模樣……”
蘇熙貴很興奮。
本以為開錢鋪子有點拾人牙慧,根本無法做大做強。
但有官府的背景就是好辦事,這種以財生財的模式,才是賺錢的王道。
蘇熙貴以往太專注於實體產業,尤其是商品的低買高賣,從沒想過金融服務業也能如此賺錢。
朱浩道:“給他們利息,他們當然想往銀號裡存銀,他們賭的是你未來這兩三年時間不會倒。但因為黃公只是在南京為戶部尚書,所以前來歸附的人還不是很多……銀子放貸出去多少?”
蘇熙貴笑道:“有個四五萬兩的樣子,聽小當家的,留了一些存銀……其實留不留都還好,這點銀子我賠得起。”
相比於蘇熙貴的家大業大,隨便籌措個幾十萬兩銀子還是能辦到的。
蘇熙貴就算做不到富可敵國,之前幾年靠鹽場改革,還有黃瓚在北戶部當侍郎,以及將大批鹽引交給他,令蘇熙貴成為大明最大的鹽商。
畢竟灘曬法的改革,就是黃瓚搞出來的,生意場上自然會便宜自家白手套。
朱浩道:“十萬兩還是太少了,要在一年時間內,把銀號的規模,發展到百萬兩級別,三個月內將南北兩京體系建立完善,半年左右把銀號開到中原各處省會城市,一年內發展到大江南北……”
蘇熙貴咋舌:“小當家,要說有野心,還是您更勝一籌,鄙人實在是自愧不如。”
“說這片兒湯話有何意義?咱都是生意人,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沒用,陛下在大禮議之事上扳回一城,我估計文臣的反擊將要開始,必定會從戶部錢糧方面出手,加上之前醞釀的河工賬目,戶部和工部的自查也快要結束。”
朱浩分析了當下局勢。
蘇熙貴笑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小當家深謀遠慮。”
朱浩打量蘇熙貴,總覺得這貨今天有點不太對勁,恭維他的話很多。
“一百兩銀子,按月息一分,或是年息兩分,扣除給出去的利息,一年的收入不過才十萬兩的樣子,還是太少了,現在朝廷有何用度,一年開銷怎麼也要個四五十萬兩銀子,才能對大明經濟起到刺激作用……”
大明到中葉後,南美洲的白銀開始逐漸流入,銀價逐步下降,白銀成為市面主要流通貨幣。
朱浩入朝後,留意過大明曆年開支,雖然大明的賬目沒有算總賬的習慣,但單以太倉銀出入來算,一年大概有三百萬兩左右,糧食排程多歸於地方倉儲,地方稅收所繳納的也都是以市價兌換白銀來上繳太倉。
照此推算,到正德末年,朝廷一年的開支,折白銀,不會超過五百萬兩。
其中九邊排程佔到了四成到五成,戰亂年景甚至能佔到七成往上,因為糧開中制度已崩壞,西北商屯荒馳,西北用度幾乎全靠太倉支撐。
河工在正常年景,又佔到大明用度的兩三成。
除此之外,最大頭的開支就是官員俸祿和修建宮廟,如此便已入不敷出,若是地方有災情,或是遇到點什麼事,朝廷沒法平白變出銀子,又不能以通貨膨脹的方式從民間掠奪財富,的確很容易讓朝廷財政出現赤字。
大明中後期各種社會問題,不就是因此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