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據說這是應試文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州衙和州儒學署這次早有準備,居然在放榜後,就把士子的怨氣給瓦解,以防止出現讀書人鬧事的情況。
連考過府試的人都說朱浩的才學遠在自己之上,那些沒考過府試的人就算是鬧,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畢竟這次府試過關的,基本都是平時公認學問比較好的,沒有說一些風聞很差的人過關……
如此一來……
發案就真的成了發案,去看放榜也只是單純為了看放榜,貢院外難得像今日這般純粹。
唐寅與王守仁抵達文廟前,看放榜的人已走了大半,多數人自然是沒考中,灰溜溜地返鄉,接下來好好增益學問,下次府試再戰。
至於考中的也要回去備考,府試畢竟只是一次過渡性考試,這年頭讀書人的目的是為博取功名,關鍵一戰還在於院試。
相比於縣試和府試,院試更加正規,主考官乃是本省提學副使,出題和閱卷水平自然也並非普通小考可比。
唐寅帶著王守仁到了地方,放眼一看,稀稀拉拉,沒剩下幾個人。
心裡不由開始納悶兒,難道說朱浩這次府試沒過?或是透過成績靠後?所以這些士子才沒有鬧騰……
若是朱浩排名靠前,這些讀書人肯定是要反了天啊。
之前只是長壽縣計程車子在鬧,現在府試把京山縣的考生加上,陣仗想必小不了。這年頭讀書人鬧事對於官府來說是很頭疼的事情,萬一弄個哭廟什麼的,分分鐘把事鬧大,一旦讓地方監察御史給捅上去,地方官府中人就要受到連累。
唐寅心想,如此只能理解為,鄺洋名為了平息眾怒,故意把朱浩的名次給拉了下來,否則以朱浩的才學,碾壓本地這些參加府試的讀書人應該沒多少問題,再不濟也能考個前三。
“本地士子風氣倒是很淳樸。”
王守仁看了放榜現場秩序井然,沒人聚在一起憤慨地抨擊考試不公,頓時心生感慨。
要說王守仁也是從科舉場一路走過來的,以他對歷次科舉的瞭解,讀書人都是些刺頭,偏偏大明朝廷還禮遇有加,尤其弘治朝後更是如此,從閣老到部堂都是大儒出身,朝廷對讀書人的迴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讀書人地位一高,就喜歡鬧事。
地方科舉一旦放榜,總有那不識相的跳出來鬧事,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非要提出重新閱卷或是聯名請願重考等等……不勝列舉。
而安陸的讀書人,放榜時看到自己沒考中,竟然一點情緒都沒有?
所以王守仁才說本地士子風氣淳樸。
唐寅苦笑道:“或是這次成績比較服眾吧。”
他本想說,你是沒見過一個月前縣試第一場放榜時的熱鬧,這次也不知怎的這群人突然轉性了?亦或者已經去鬧了,只是地點不在文廟,而是州衙?
“真遺憾啊,希望下次能考過,不然一輩子沒個指望。”
旁邊正好有讀書人結伴而過,其中一名三十多歲連府試都沒考過的儒生,一臉抑鬱,不停抒發感慨。
唐寅指了指佈告欄方向,陪伴在旁的陸松明白過來,趕忙前去檢視情況,沒走出幾步路就停了下來,因為正好看到袁汝霖在袁家一名家僕陪伴下朝這邊過來,此時袁汝霖面帶喜色,明顯已透過府試。
“汝霖?”
唐寅一聲叫喚,把袁汝霖的注意力給吸引過來。
“先生好。”
袁汝霖趕緊過來向唐寅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