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二次大禮議(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算很多人其實很清楚其中道理,但也不敢提出,現在有出頭鳥衝出來送死,誰都知道張璁的政治生涯就此完結。
在場沒人說話。
此前一直都很低調的通政使俞琳走了出來道:“陛下,以臣所見,此等新科進士妄言國事,以小孝與大孝相提並論,混淆視聽實,乃奸邪所為,當以先前所論,亂綱常者斬之!”
大禮議支援皇帝一方有了出頭鳥,現在保守派也出了個急先鋒。
因為先前第一次大禮議時,禮部上奏已說明“規則”,我們定的就是最終方案,誰提出異議就是奸邪,要斬首以正視聽,現在不過是由俞琳出來重新強調一遍。
朱四問道:“朕不明白,何為小孝,又何為大孝?”
俞琳回道:“陛下以大行孝宗皇帝為尊,是為大孝,對於生父生母之孝,乃是小孝……陛下繼嗣之事乃是得宗親所卷,當以大孝為先,不該以小孝而亂禮法。”
朱四道:“我說餘卿家,你是沒弄清楚張進士所奏內容是吧?我華夏文明幾千年傳承,長子不能出繼,這是仁孝禮法,是為大孝……若是朕因為繼統而忘記對生父生母的孝義,那才是不仁。
“再者,你們總是援引漢哀帝和宋英宗典故勸導朕,可他們在繼統前就已被養在宮中,繼嗣事實已在,如張進士所言,‘其為人後之義甚明’,而朕繼位,自小便未被養在深宮,只是以藩國世子身份入繼,怎就要繼嗣呢?”
朱四據理力爭,說的話全都是朱浩教他的。
因為張璁深得朱浩真傳,提出大禮議時,就已經想到了朝堂爭鋒時所能提及的禮法問題,朱四繼位也的確存在與禮法不合的現實,繼位時可沒人說他是來繼嗣的,只是讓他繼統,自然而然出現爭議。
有了爭議,才有了爭論空間。
俞琳被嗆回去,一時不知該如何反駁。
朱四不依不饒:“朕不是讓你們現在就給出方略,只是想問問,這樣一份奏議,是否有商議下去的可能?若你們說沒有,就該提出反對意見,將張進士的論點逐一駁斥下去,而不是在這裡一味強調朕是來繼嗣的……若你們真認為應該有一位繼嗣的皇帝來繼法統的話,那還不如從別的王府找,朕更希望當興王府之主,朕能力有限,治理一方尚且不足,談何治天下?”
又拿出之前的態度。
你們不想聽我的意見,那我就撂挑子不幹。
換作繼位之初,或許眾大臣一怒之下,真就把他給換下去,隨便找個理由說他沉迷逸樂不適合當皇帝,最多讓張太后出一道懿旨,換一個藩王的兒子來就行。
但朱四登基後,用了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把京師戍衛權拿到了手上,文官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掌控軍權。
若是他們真敢把新皇給廢了,正好給朱四口實,說他們要造反,直接連鍋端了……
以權謀著稱的楊廷和,自然不敢這麼做,否則簡直就是文臣之恥,將會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最佳應對辦法就是用道德禮法來批判小皇帝,讓其知難而退。
……
……
朝議結束。
楊廷和回到文淵閣。
內閣幾人都在,甚至連袁宗皋也在。
楊廷和毫無避諱當眾拍起了桌子:“哪兒來的觀政進士?為何會有如此罔顧人倫的奏議?難道禮部之前的決桉,他沒聽到嗎?”
在場幾人都看出,楊廷和怒氣滿盈,連避諱袁宗皋這個新皇嫡系都沒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