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扇用上,張左有意把風往朱浩這邊扇扇,讓唐寅看了很是羨慕。

吃完飯,一群人坐下來閒聊,另一邊開始安排唱戲之事。

“對了朱浩,你趕緊想個辦法,讓母妃早點來京師,興王府跟來京師之人,家卷基本都留在安陸,若是長久兩地分居……就好像陸松,他也沒心思幹活吧?”

朱四很體諒下屬。

現在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當初朱四急著到京師來登基,帶來的興王府班底不可能拖家帶口。

如今登基快一個月時間,朱四便想把整個興王府都搬到京城來,既是為了讓自己母子團聚,也是為讓手下人一家團圓,讓他在京城也有更大的歸屬感。

朱浩道:“陛下,如今臣剛考中進士,尚未真正安定下來,等到六月,臣就找人重議大禮,此事殿試後我跟張璁曾有商議,到時請他來幫忙,找人一起上奏,給楊閣老施加壓力。陛下稍安勿躁。”

“好,那儘快吧!”

朱四雖然心急,但也沒到迫切到非要立即解決的地步。

有朱浩在外接應,晚上他能時常出宮,不再是每夜對著燭光守著個空蕩蕩的大殿,思鄉之情也就沒那麼強,對於跟母親團聚也沒那麼迫切。

……

……

當晚仍舊是朱浩批閱奏疏。

朱四可能是這兩天面對楊廷和等大臣步步緊逼,心絃一直緊繃著,看完戲後倦意湧來,早早便休息了,等明早回宮前,看過朱浩專門整理出的條陳,能在朝議時自如應答楊廷和等大臣的詰問便可。

朱浩不用記錄太多事,他完全可以估算到哪些事可能會被文官拿來做文章。

就算偶爾有一兩件落下,朝堂上朱四也完全可以推脫,批閱那麼多奏疏不記得了,總不能指望皇帝記住自己看過的每一本奏疏吧?

至少到目前為止,楊廷和等人在朝堂上居然找不到新皇的一點紕漏,每件所提之事,朱四都能對答如流,更可甚者很多處理方案比內閣所定票擬都要完善和全面,一次又一次瓦解了楊廷和精心設計的陷阱。

朱浩這兩天很忙。

作為新科進士,還是狀元,需要完成金榜題名後的一系列流程。

首先是五月十九的恩榮宴。

恩榮宴設在禮部,欽命由禮部尚書毛澄主持,武勳中由太后下懿旨讓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參加,大概張太后想讓兩個弟弟跟新科進士走近一些,讓張家在朝堂的存在感更高一點。

除此之外,參加宴席的還有除內閣大學士之外的讀卷大臣,以及鑾儀衛使、禮部侍郎、鴻臚寺卿,再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員。

擺的是長桉,一桌四個人,禮部後堂以及院子裡全都是桌子。

桌上沒什麼太好的東西,但能見到葷腥,好似燻肉、燻魚、烤鴨之類,再就是冷熱小碟各有五六個,最後一人一碗魚湯,裡面漂著一點魚肉,居然是海魚,在這時代內陸地區能吃到海魚可不容易。

朱浩作為狀元,跟楊維聰和費懋中一桌。

席間基本無話,全都聽毛澄長篇大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