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彌留(加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明擺著的事情,要是當今皇帝死了,跟皇帝關係最近的就是他的那些叔叔,可是以皇明祖訓論定,必定以最接近“長房”之人繼承皇位。興王朱祐杬作為孝宗皇帝最年長的弟弟,即便朱祐杬已死,皇位也該傳到其子身上,這就是法統。
“那父親,若國有亂象,朝中奸佞當如何壓制?若不慎,只怕會引發變亂。”楊慎提醒。
做事不能太過武斷!
楊慎一直覺得父親素來以自我為中心,以為首輔大臣能決定一切,行事不顧後果,生怕父親處置江彬的手段過於激進而導致其鋌而走險。
一旦江彬造反,京城勢必大亂。
楊廷和抬頭:“你想說什麼?”
楊慎道:“若陛下有何不測,訊息卻對外封鎖,遲遲未發喪,江彬矯詔調動兵馬,京師危矣。如今陛下人不在皇宮,豹房內事父親恐怕不能及時知悉。”
“嗯。”
楊廷和停下筆,認真思索兒子的話。
“兒認為,陛下真處於彌留,外人不知其生死,為防有人效仿趙高、李斯故,挾躬禍亂朝政,當及早發喪才是。”
楊慎說出一個大膽建議。
朱厚照人在豹房,生死未知,就算現在活著,未來幾時死也不在文官和太后控制範圍之內。
反而可能會出現,皇帝死了,江彬在自危下秘不發喪,反而以皇帝詔諭傳旨亂國……
從朱浩這樣熟知歷史的人看來,江彬沒這種雄韜武略的才能,可楊慎處於謹慎考慮提出的建議,非常符合文官利益。
提前發喪!
楊廷和認真思索後搖頭:“如此未免太過荒唐,陛下若無事,朝廷卻發喪,豈不是亂了國體?況且,為父不想逼反近佞。”
楊廷和很謹慎。
皇帝沒死,外面直接發喪,是能讓江彬的號令缺乏可信度。
但站在江彬的角度,我這邊皇帝還有口氣在,外面就發喪了,我會如何想?這不是針對我還能是誰?
這更會讓江彬越發自危,那其反撲力度可能會更加猛烈。
楊廷和現在要做的,一是保證皇權順利交接,二是要穩住江彬心態,讓其一步步跌入陷阱中。
從這一點說,楊廷和跟楊慎的意見某些方面衝突很大,楊廷和看似激進但實則求穩,楊慎看似穩重卻非常激進,更喜歡劍走偏鋒,這也是為何後來楊廷和能在大禮議中全身而退,楊慎卻一生為大禮議所累的原因。
“用修,近日你不必再出面會客,府上加強戒備,外客到來一概拒之門外,若大事發生,為父將親入皇宮面見太后,商議定國之策,若為父在宮中盤桓不出,你便聯絡為父故交,找士子暗中生勢……非到萬不得已,不可走這一步。”
楊廷和這是隨時防備朱厚照駕崩。
朱厚照死了,能決定繼位問題的關鍵人物,正是張太后,楊廷和有何決定都需要得到張太后支援。
但皇帝駕崩時入宮可是危險的一步棋,進宮容易出宮難,如今東廠和錦衣衛都在江彬控制下,為防止自己在宮裡被人扣押甚至誅殺,楊廷和必須要佈置好身後事,把能調動的文臣武將給組織起來,甚至讓兒子利用讀書人的影響力,向朝廷施壓。
楊慎道:“父親,若亂國事起,誰人能力挽狂瀾?”
楊廷和走到兒子身前,輕輕拍了拍其肩膀,滿臉嚴肅,慷慨陳詞:“朝中勳貴,王公將相,全都心在大明,奸佞當道於國祚不利,危其己身,他們定會堅定地站在朝廷一方。”
言外之意,江彬真要造反了,指望別人不行,只有寄望朝中掌握兵權的都督府勳貴站出來,諸如英國公張氏、魏國公徐氏這些人。
楊慎點頭:“孩兒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