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步之隔(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是從朱浩透露出的口風中再次分析出一項重大“天機”,問朱浩,朱浩沒否認,那就很可能國喪真會發生在三月十五之前,而現在都已經進入三月,也就是說最多還有十幾天的準備時間,還不得趕緊安排?
“蘇東主,最近你可有與內閣的人,有走動?”
朱浩突然問了一句。
蘇熙貴不解,問道:“你是說楊閣老的人?小當家應該知道,黃公一向為楊閣老派系所排斥,認為其與中官來往過密,多有指責之言。黃公一直怕楊閣老掌權後會行打壓之舉,我一介商賈,怎會與楊閣老的人有往來?”
朱浩道:“絲毫沒有?”
“這……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現在文臣中多有互通訊息的情況,梁大學士那邊有門人,曾與我見過面,問詢對時下局勢的看法,鄙人並未對其明言,但互相間都認為今年開春後或有大事發生……”
蘇熙貴並未遮瞞。
本來蘇熙貴作為黃瓚的白手套,黃瓚不在京時,他需要留在京城幫忙張羅,其目的是為了發生大事後,不但不影響如今的官職,最好還能讓黃瓚重返京師,出任六部尚書。
在這種情況下,蘇熙貴難免會跟朝中核心派系的人有來往和交流。
“梁大學士……”
朱浩重複了一遍。
蘇熙貴急忙問道:“可是有所不妥?若不行的話,以後不再見便是。哦對了,最近吏部王尚書那邊,倒是多番派人前來問詢意見,昨日還曾與其特使聊到深夜,王尚書對於黃公在朝境遇多有唏噓,曾提及要助黃公回朝執掌戶部。”
朱浩再次微微點頭。
未置可否。
王瓊在陸完下獄後,從兵部尚書任上調任吏部尚書,屬正常調動,雖然王瓊一向為楊廷和所忌,但其在朝的功勞和威望也並非普通人可比,繼任吏部尚書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眾望所歸”。
但王瓊上位未經廷推,自然受人詬病,而王瓊在對西北軍將行賞賜時,基本就是個傀儡,只聽命於皇帝的詔書,這也是被文官集團認定他在兵部時多與中官勾結而不經朝廷制度的“罪證”。
朱浩很清楚,若一切按照歷史發展,此時距離王瓊下獄“論死”只剩下一個多月時間,屬於朱四登基後,楊廷和派系在朱四面前“殺雞儆猴”的第一個犧牲品,當然最後的結果跟陸完一樣,都是罰戍邊疆。
不同的是,陸完屬於戴罪罰戍,抄家而罪及親眷,而王瓊則是降職戍邊,未禍及家人。
王瓊算是識相的那種,在大禮議中堅定地站在皇帝一邊,終於換來幾年後的重新啟用。
隨著皇帝的病情不明朗,很可能會有大事發生,王瓊又很清楚自己在朝中地位尷尬,總不能指望跟江彬站一塊兒助其謀逆,如此一來王瓊只能拉攏任何與其可能成為盟友的文臣,試圖結盟自保。
黃瓚作為同樣被楊廷和派系憎惡的官員,自然成為王瓊竭力拉攏的物件。
“小當家,您是否有意,與王尚書見上一面?若是以興王府的名義與之會面的話,就算是王尚書也不能拂了這面子。”蘇熙貴問詢。
朱浩搖頭表示不用。
首先他不能打著興王府的旗號出來招搖過市,這不符合他的利益。
再者,楊廷和出手懲治名單中,王瓊排序太高,在朱四登基初時就被下狠手拿下,那時朱四立足未穩,去保一個在正德朝聲名不佳的吏部尚書難度太大,王瓊雖然很多事都非出自本心,但其與皇帝身邊奸佞過從甚密,也成為其抹不掉的政治汙點。
作為公認明朝三重臣之一的王瓊,可以跟張居正和于謙並列,此人能力毋庸置疑。
若是以其特殊時代背景下的遭遇,而抹殺掉他一生的功績,真的很不公平,楊廷和對王瓊的打壓完全是出自政治報復。
朱浩雖然對王瓊的遭遇頗為憐憫,但還沒到非要出手相助的地步。
朱浩道:“若是變亂之後,內閣主持大局,只怕黃公在南京,也不得好日子過。”
“啊?”
蘇熙貴頓時緊張起來。
這點他不是沒想過,只是覺得,黃瓚過去幾年為朝廷立下那麼多功勞,跟皇帝身邊近臣又沒過多走動,也沒說他的職位影響到誰。
再者,黃瓚到南京為戶部尚書還是楊廷和出面保舉的,還有黃瓚和蘇熙貴早就佈局了跟興王府間的關係……
聯絡過往種種,不至於一上來就拿黃瓚開刀吧?
但聽了朱浩的話,他忽然覺得問題不小。
朱浩道:“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變局出現時,各方勢力顧不上南京那邊的情況,再便是蘇東主近來一定要減少與朝中各方勢力的往來,即便王尚書那邊,也不要再見了。”
蘇熙貴一臉憂愁地點了點頭,道:“那就是先將王尚書推出來擋刀……我明白了!”
朱浩都說了,要讓朝廷出現變局時,楊廷和顧不上整黃瓚,那就只能先拿王瓊來當這個出頭鳥,跟王瓊扯上關係同樣等於是給黃瓚挖坑,可能授人以柄。
蘇熙貴這樣的聰明人馬上就意識到,是該跟王瓊割席斷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