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武昌府(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浩和陸松上路了。
前後十輛馬車,還有陸松騎馬陪同,隨行人員超過四十人。
但其實只有不到十人是專門貼身保護朱浩,剩下的人手都是朱浩麾下商隊中人,正好運送一批貨到武昌府,如此連人帶貨一起照看和運送,朱娘也能更放心些。
唐寅一早出王府來相送,還單獨叫陸松過去說了幾句。
出城到碼頭這一路,朱浩催促趕緊些,本來計劃十天內趕到武昌府就行,但事情緊急,朱浩要把時間限定在七天內抵達。
陸松騎馬在朱浩的馬車旁,道:“如此匆忙,怕是無濟於事……寧王謀逆之事已然發生,去早了無用。”
朱浩沒好氣地道:“我是怕去晚了,什麼都來不及。”
別人謀反,都是趕晚不趕早,以便避開災禍,地方上波瀾不驚最好,唯恐牽連到自己身上,而寧王謀反……聲勢浩大,大明南方震動,但前後也就四十來天,轟然覆滅。
現在叛亂已進行了十多天,往武昌府趕路最快七天才能抵達,而從武昌府去南昌又要六七日……
要是不逐漸時間趕路,等叛亂結束,婁妃死不死也成了甕中之鱉,沒法通訊,難道讓一群水鬼天天守在婁妃船前看她哪天跳江?
不現實!
歷史上,對於婁妃死亡的時間頗有爭議,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普遍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婁素珍戰敗後被俘,押解往南昌時在跳江,還有一種說法是正德十五年閏八月,王守仁在押送寧王府一行往南京獻俘時,婁妃跳江。
大概婁素珍怕自己名節被玷汙,再想到自己苦勸丈夫莫要叛亂而不得,很可能連累到家族,於是找機會跳江而死。
王守仁在其中扮演了一個知情但未加阻攔的角色,明顯他也不想讓婁家聲名受損,這才設法成全婁素珍,以至於歷史上還有婁素珍屍體從江面倒流漂回南昌的說法,王守仁幫忙給殮葬……
如果真是跳江的話,還能在幾十上百里外找到屍體?在條件極其落後的大明,這近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這說明王守仁有意幫其留下全屍。
既然朱浩不知道婁素珍哪天跳江,還因為蝴蝶效應,情況會發生一些變化,朱浩不能被動等待,而是要主動出擊去聯絡,這件事沒有必成的把握,更像是朱浩對改變歷史的一種嘗試,而且這次的難度絕對是煉獄級別的……
“陸典仗,唐先生臨走前跟你說過什麼?”
朱浩看著逐漸變遠的城門,探出頭問道。
陸松回答:“他本想問我此行武昌之目的,我未告知,他顯然心有疑惑。再就是他囑咐我路上不要事事都聽你的,要有自己的主見……”
朱浩心說,唐寅你個老匹夫,我幫你去撈夢中情人,你卻背地裡給我使絆子?
還好我氣量大,要是心眼兒小一些,非撂挑子不可。
……
……
不出朱浩所料。
往武昌府這一路,越靠近府城,沿路沿江關卡越多,不時就有船過來查詢情況,不勝其擾。
武昌府位於湖廣與江西交界地,再加上地處大江之旁,九江府早在六月十七就被叛軍攻克,如今叛軍正在向東攻打重鎮安慶,即便湖廣這邊的官府大概能猜到叛軍的目的是要殺往南京,但也要防備叛軍突然西進,攻打武昌重鎮。
不管是陸地,還是江面,武昌府以西以及長江、漢水上游,都有兵馬駐守巡查,若不是朱浩有前往武昌府考鄉試的憑證,再加上陸松表露其興王府家將典仗的身份,一行恐怕只能迴轉安陸了。
越來越多有關寧王叛亂的訊息,傳到這支商隊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