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是為小琉璃而發聲,也不是為群青而發聲,甚至不是為了黛藍而發聲——

「我是為了那成千上萬的窮苦人而發聲。為了那些只是想要活下去卻無能為力的人而發聲!」

霞喝著咖啡,看著最近大火的影片。

她認識這個影片主。或者說,霞已經關注他很久了。

他叫做「夕陽下的馬克」,以前是小琉璃的一個鐵粉,似乎是音樂專業、也有可能是文學專業出身。他經常會深度解析一些歌曲裡面的歌詞含義,講解為什麼編曲老師會在這裡使用這樣的調子,想要凸顯怎樣的情感、起到什麼意義…其中分析最多的歌曲,就是小琉璃的歌。

這也很正常。畢竟小琉璃曾經就是最火的歌手,她本身就是流量的代言詞、同時她的容貌、身姿、詞曲創作能力、唱歌功底甚至舞蹈,也都算是一流。

雖然每一項都不是最好,但綜合水平就是最高的。有這樣的硬實力,加上資本的推廣,無數人都跟在她屁股後面恰飯——除了分析歌曲這種偏向於硬核乾貨的,還有各種炒作緋聞的、傳一些小道訊息的、翻唱翻跳、重新作曲、重新填詞…..甚至就連夜總會里面,都有「仿小琉璃」的公關。靈親、身高、容貌,加上整容與義體修飾,至少九成以上的相似度都很容易。

但等小琉璃死亡後,這些人就陸續散去了。

儘管小琉璃仍然還是那個優秀的女孩,儘管活人永遠比不上死人完美…..但天恩集團不斷推出來的各種新生代偶像,依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當時也就只有少數幾個鐵粉,還在創作小琉璃的相關內容。其中馬克是其中的質量最高的。

很多人都勸他,其實也可以跟跟風;告訴他,小琉璃終究是已經死了,她不會再產出新作品了,而這些舊東西他不可能做一輩子——翻來覆去的咀嚼只是在消費死人,人們也終究會厭煩的。

他是職業的。他終究是要轉型的。

馬克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他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他要自己養活自己、還要養活自己的家人。

他也只能向市場屈服。

小琉璃的標準配色是琉璃藍,這是她的應援色、也是她的標識色。她的歌曲CD通常都是大片的藍色再配上其他顏色。開啟馬克的歷史投稿,就可以看到幾年前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琉璃藍色封面….而在小琉璃死去之後,其他顏色的比例就逐漸開始變多、變得色彩紛呈。

但霞能看出來,馬克的心亂了。他在創作小琉璃相關的影片時,充滿了一種熱情與幹勁——那是想要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熱誠的安利出去的熱血。是得到感動之後,想要分享這種感動的躁動。

然而當他影片封面的顏色逐漸變成了明黃、如血般的深紅、黑白、棕與綠、淺藍與黃、霓虹般的紫與藍時,馬克卻充滿了迷茫。他的影片解析,就像是套用某種公式批次生產出來的東西。

就像是他自己曾經批評過的那些「如罐頭般的量產流行歌」。

直到前些時候,理髮師宣佈了自己就是小琉璃。

從那時開始,馬克就像是重新活了過來。他的影片再度變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湛藍——但那已經不再限於音樂。他開始走出了自己狹窄的出租房,走到了他久違的陽光下。

他的面板蒼白而粗糙,胡茬唏噓,頭髮凌亂。看上去身體枯瘦而虛弱,可他的眼睛中卻閃耀著光芒。

在扶濟社所釋出的任務引領下,他開始試著幫助他人。

但他是真的幾乎什麼都不會,因為他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他的父母都很愛他。他是那種連做飯都不會,甚至連外賣都要舍友幫忙拿的懶狗。平日裡,他甚至不會每天都刷牙洗臉,而是想起來了

才這樣做。

也就是虛擬形象能夠讓他保持一個整潔的外表。「夕陽下的馬克」那醇厚而頗具磁性的氣泡音,以及他那平緩到近乎催眠的語調、那充滿詩意與美感的影片文案,讓他看起來像是一個充滿學識與魅力的中年男人。

但他實際上甚至沒有上過大學。

為了能夠寫出美好的影片文案,他抓耳撓腮、冥思苦想到近乎絕望。他翻來覆去的看各種詩集、看大量的書,再試著自己寫大量的詩。

可其中只有五十分之一能用得上,剩下的都愚蠢、淺薄而矯揉造作。

「那是我夢想中的形象。

「我想象著,我能是這樣一個給人以安全感、能讓人信賴的人。我希望我是真的有文化、有格調,能如拈花般輕巧的說出那些美好的句子、而不是冥思苦想然後裝作輕描淡寫。」

第一次真人出鏡的馬克沒有化妝、沒有美容、甚至沒有刮鬍子。

僅僅只是洗了臉洗了頭,便穿著常服拍下了這段影片。他平淡的講述著自己的辛苦與絕望、輕而易舉的擊碎了自己往日間塑造的美好人設。

大量的粉絲取關,但也有大量的新粉絲關注。因為那種平靜的、真實的、接地氣的形態,給了人們太大的衝擊。他那昏暗而雜亂的房間,更是給了人們以衝擊——

「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靠著解析‘偶像,而過活的我、原來在某些人心中也是一種偶像。」

第二期的影片中,馬克如此自嘲般的說道。

他將自己接取扶濟社任務,然後去執行的過程拍攝成具有綜藝感的日常vlog。他原本就擅長這些,更有一個團隊的幫助。

而和那些綜藝節目的設計相比,他顯得如此的真實——因為他是真的在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充滿了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