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黃太師要如何“開誠佈公”地告訴皇上,薑還是老的辣,老頭子我已經看穿林小子的身份了?

他也可以裝傻,可以不分析,只和皇上權衡“將要去做的事情”的利益,但是,這些亡羊補牢之事,在氣頭上的皇上眼中,還是挑刺與責備……

也難怪,範太保放棄了勸說。

用力搓了搓臉,黃太師重新邁步,跟上了範太保的步伐。

回到衙門裡,兩人落座。

想著皇上催促的聖旨,黃太師的心情,比這陰霾的天,更加沉悶。

他很清楚,一封指出永寧侯、定國公與其家眷意欲造反的旨意,會有什麼結果。

那裡是飛門關,是與西涼對峙的前線,是前不久才斬獲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大敗西涼的戰場。

大軍前壓鳴沙關,上下齊心,士氣高漲,要與西涼戰到底。

結果,聖旨上要說,他們帶病上陣的主帥,他們初出茅廬卻立了奇襲首功的先鋒,是叛賊?

他們背叛了大周、背叛了皇上?

黃太師扶著額頭,連長嘆都覺得憋得慌。

征戰在外的將士最見不得什麼?

古往今來,史書上前車可鑑。

那就是忠勇之人被朝中奸臣所迫害。

等義正言辭的聖旨到飛門關,馮仲、毛固安他們能大喊“反賊可惡”、“謹遵聖旨”,轉頭把永寧侯父子與林小子捆了?

絕不可能。

倒是十有八九,他們會跳起來,直接把傳旨的行人捆了!

捆完了,所有人湊在一塊,討論京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哪些小人在背後搗鼓事兒,矇蔽了皇上。

而後,等秦家有人抵達飛門關……

侯夫人與長公主是聰明人,不會讓所有人一窩蜂趕到飛門關。

人會疲,馬會倦,中途必須停下來休整。

他們一行人,人數不算少,且進不了沿途城池,整備會困難不少。

若目標只有一處,路線太過清晰,會被追兵攆著趕著。

倒不如化整為零,儘量散開,甚至向東、向南,向皇上絕不會派追兵的方向去,等風聲過了,再圖會合之法。

只兩三人,悶頭往西跑。

狼狽不堪地衝到飛門關下,一副只剩半條命的模樣,與眾將士們講述宮裡如何突然發難,又是如何艱難逃出了京城,卻不知道家人們如今在何處、有沒有脫險……

聲情並茂,把誣衊罪名蓋到鄧國師那妖道頭上。

都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激得邊關那些熱血的漢子跳出來要清君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