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這麼猜出來了!

黃太師抬手,扶住了額頭,一時之間,他都說不清楚,到底是一無所知好些,還是萬事掌握更好。

可不管清不清楚,在他眼前的,就是分叉路。

一條,支援皇上,去提醒皇上,那兩位必反,兵權一時半會兒收不回來,但京中可以控制住秦家人,林家人,還有平陽長公主。長公主必定也是知情的。

另一條,選擇林繁,他老太師揣著明白裝糊塗,什麼都不做,等林繁回逼京城時,做裡應外合的那一個。

就這兩條,是大路,不平穩,卻能走。

至於別的小路子,什麼裝傻裝到底,誰贏了站誰;什麼兩邊拉攏、左右都不落下……

太蠢了。

自尋死路。

他死就死吧,但那真正禍害的是大周。

僵持著、拉鋸著,亂的是大周的根基,哈哈大笑的是西涼和南蜀!

等他兩腳一蹬,有何面目去見先帝?

大周基業放在前頭,黃太師不考慮自己,當然也顧不上考慮黃逸。

以林繁與秦胤的性子,會讓黃逸寫昨兒那樣的家書回來、催他支援進攻西涼,但絕對不會拿捏著黃逸的性命,逼他這位老祖父反叛。

他們不是那種人。

再者,真到了魚死網破的時候,黃太師可以捨棄孫兒的命。

他不懼別人罵他、咒他,只要他認為他走的路是對的,他選擇心中的大義,他堅持著的是他心中的大周。

可是,大周該走向何方?

疲憊感從心底泛起,黃太師閉著眼睛養神。

他記得,先帝駕崩前,曾召見他,問了他很多想法。

因著是君臣間可以預見的最後一次交談了,先帝請他暢所欲言,黃太師也沒有繞任何圈子,直抒己見。

他說的是,比起先太子趙臨,他更看好殿下趙隸。

如若大周沒有建朝,天下還是亂糟糟的,趙臨無疑是最合適的人。

敢打、敢拼,能鼓舞人心,能號召天下。

可大周建了,百廢待興,一味征伐,百姓得不到休養,安定不下來。

內政不似殺伐。

殺伐短期內就能看到成效,而農工商內政,需要年復一年去養,趙臨性子太急了,讓他穩下來,需要他們一遍遍去說,能不能聽進去,不一定。

趙隸不一樣,他在內政上有想法,適合穩步建設。

當然,這些也是馬後炮了。

那位已經是先太子了,能繼位的只有趙隸。

而他黃曄,也不用在名正言順的太子、與更合適的殿下之間,來回動搖了。

他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需要向唯一的繼承人趙隸效忠,指點他、輔佐他,讓大周繼續前行下去。

先帝讚許了他的直言不諱,亦把輔政之責交到了他的手中。

他輔佐著皇上,支援著大周,走了二十多年。

現在,選擇重新擺在了他的面前。

------題外話------

&npetty、今天也要努力哇曉瑤、小院子的打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