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會有可能。

就永寧侯那直脾氣,聽聞西涼發兵能急得厥過去,真一次次知道戰況上的頹勢,他能養病?

他養得住才怪!

不能去邊關,留京又養不好,那他老人家這些時日做什麼?

當熱鍋上的螞蟻,看看什麼時候把自己烤熟了?

黃太師不管那些議論,繼續道:“對武將而言,灑熱血是他們的榮耀。

老侯爺對大周忠心耿耿,大周需要他,他也需要去邊關燃燒自己。

哪怕最後燒盡了,能攔下西涼與南蜀,便是對他最好的送行。

若是皇上因著捨不得,而不給永寧侯這樣的機會,他才會抱憾終身。

秦胤一生為大周徵南討北,立下赫赫戰功,這是他該得的獎賞。”

邊上,範太保重重抿住了唇。

他的眼眶、嗓子眼,酸澀得厲害。

他這才發現,自己的眼中不知何時,已經有了溼意。

不止是他,他也從黃太師的話語裡聽到了忍耐的哭腔。

範太保想,即便老太師這番聲情並茂,有故意誇張的成分,但其中,也一定是有幾分真情實意的。

他也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為何黃太師會一改初衷,甚至改變他自己行事的風格,直接在金鑾殿上說這些話。

不願意看永寧侯帶病出徵是老臣之間的惺惺相惜。

而讓老侯爺去,更是惺惺相惜。

都是一把年紀的人了,便是歲數有些差別,大幾歲、小几歲,其實都差不多了。

誰走前,誰走後,都有可能。

指不定他們都活不過最年長的徐太傅呢。

只是,人死了,得死得其所,死得有那麼點意思。

正如徐太傅說說的那樣,死就死了,但這樣,對皇上、對大周有好處嗎?

他們都得留下些什麼來。

所以,徐太傅一腔報國之心,但他築牆封門,堅決不邁出來一步。

所以,永寧侯連馬背都上不去了,還想著去指揮戰局,替大周守住邊境,也再鍛鍊幾位後生。

所以,黃太師明知皇上反對,還要堅持為老侯爺爭取。

清了清嗓子,範太保亦往側面邁了一步,懇切道:“老臣以為,太師所言有理,由老侯爺坐鎮邊關、排程三軍,既是他自己的追求,亦是我大周度過這一次戰事所必須的。”

董侍郎被黃太師的一席話,說得心中熱血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