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光凌城到了一年當中春色最盛的時候,徐府的後花園中,薛氏拿著一本賬簿,一個玉算盤,來回撥動,叮咚作響,時而眉頭舒展,時而眉頭緊皺;世子夫人沈氏則坐在一旁,手中正繡著一個香囊,嘴角噙著微笑;徐歸宜靠在玉欄杆邊,手上拿著一本書,眼睛卻時不時的盯著園裡,一群小丫鬟帶著徐承禎和沈氏的兒子玩玩鬧鬧,川哥兒才一歲多,白白胖胖,小糯米糰子似的,又是喃喃學語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喜歡逗他開口。

晚間的時候,徐歸宜給父親寫了一封家書,第二日再讓襲月寄回斕州。

她在信中,大篇幅的講述了洹和一帶的秀麗風光,以及大伯父一家的親切善良,只有快結尾時,方才落墨:女兒在光凌一切安好,父親勿念。

成孝十三年五月中旬,徐歸宜跟著自己的大伯母,承恩公夫人薛氏入宮參加皇后娘娘舉辦的“賞花宴”。

念著徐歸宜久居江東之地,從來沒有進過皇宮,薛氏特意請了從宮裡退休出來的老嬤嬤,教導她基本的宮廷禮儀。

沈氏又將光凌城的一些勳貴門戶,粗略的給徐歸宜講了一遍,千叮嚀萬囑咐的,徐歸宜終於坐上了進宮的馬車。

因為出門之前,川哥兒突然哭鬧不止,沈氏只好就在府裡照顧,最後只有薛氏帶著徐歸宜去赴宴。

“皇后娘娘脾氣很好,從不會為難臣屬的家眷,所以不用太緊張。”薛氏的手搭著徐歸宜的手背,柔聲安慰。

徐歸宜巧笑倩兮,只點點頭,並不說話,反而一直盯著腰間的香囊。

馬車走了小半個時辰的樣子,突然停了下來,徐歸宜猜測是已經到了皇城門口。掀開車簾,抬眼望去,就看到“九華門”三個鐵畫銀鉤的大字,十分貴氣逼人,閃耀的讓人望而生畏。

下了馬車,徐歸宜緊緊跟在薛氏的身後,步調平緩,目不斜視的走著,從宮門口進去,約摸過了兩刻鐘,才走到宮苑深處。寬廣的宮道,恢弘的殿宇,奇異的花木,碧綠的湖泊,路途經過的一切,讓徐歸宜覺得既陌生又熟悉。

“前面就是長秋宮了,宜兒,跟緊些。”薛氏放慢腳步,微微側身,柔聲說道。

徐歸宜輕輕頷首,終於小心地睜大的眼睛,看向前方的華麗宮殿。巍巍兮雕牆峻宇,娥娥兮嬌眷紅顏。珍饈美味,鳳髓龍肝。香車寶馬,象榻金碗。

這就是皇族的奢靡生活,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白玉為堂金作馬,珍珠如土金如鐵。

“賞花宴還在準備中,請夫人和小姐在此稍後。”一直給她們引路的宮人,客客氣氣道。

“哎,有勞姑姑了。”薛氏俯身一禮,徐歸宜也跟著行了一個禮。待到姑姑走遠之後,徐歸宜的餘光便開始四處打瞟,慢慢打量著四周,已然來了不少貴夫人和小姐。

來光凌的這幾日,一直待在徐府後院學禮儀,未曾出來社交過。今日長秋宮中一排,徐歸宜終於見識到了大翊女子的鐘靈毓秀。

豪閥大族與生俱來的雍容與優雅,清貴世家的清淑與文麗;小巧玲瓏的女子,秀秀清清,婀娜多姿;身材高挑的女子,膚白勝雪,明豔照人;總而言之,滿宮殿的女子,家世顯赫者有之,貌美絕色者有之,才情卓越者有之,溫柔可人者有之。

各式各樣的,環肥燕瘦,亭亭玉立在宮殿正中央,實在令人賞心悅目。

進宮前薛氏和沈氏都跟她介紹過,今日能入宮來參加皇后娘娘的賞花宴的,都是大族的女子,或者高官的嫡女,是大翊一等一的出身名門,德才兼備,足以與皇族子弟匹配的女子。

因為今日除了皇后給太子選妃之外,皇室還有意給幾位親王和世子,挑選側妃。

所以貴女們費盡心思的爭奇鬥豔,但只要被選中,便是此生榮華所寄,家族都會跟著沾光。

出徐府時,徐達一再讓她安心,說一切都已打點妥當,不需緊張,從容面對就好。若是順利的話,她或可躲過此劫。

“徐夫人好。”一個面容俊秀,談吐優雅的中年婦人,笑意盈盈的上前來給薛氏見禮,身後還跟著兩個妙齡少女,一看都是精心打扮過的。

“曹夫人客氣了。”薛氏溫和笑道,隨即回禮。徐歸宜也跟微微頷首,眉眼含笑。

薛氏對待親友一向熱絡,但是在外還是知道如何端著承恩公夫人的架子的,不傲不媚。

曹夫人的眼睛果然越過薛氏,看到了徐歸宜,道: “不知徐夫人今日帶的是哪家的姑娘?我竟沒有見過!”薛氏的兩個女兒,她是見過的,也知道她們已出嫁多年。

薛氏笑著牽過徐歸宜的手:“這是我們徐家二房的三小姐,閨名喚作歸宜,之前久居江東,近日才進京的。”

那曹夫人一見徐歸宜的容貌,神態間的驚訝之色收也收不住。正值妙齡的美人,曹夫人見過不少,不說其他的,單單她身後的那兩位,可都是光凌中頗負盛名的美人。可是此刻在徐歸宜的面前,竟也不算什麼了。

“宜兒,這是禮部曹侍郎的夫人,快來見過。”薛氏介紹道。

“歸宜,見過曹夫人。”徐歸宜盈盈一拜,臉上掛著一抹小女兒家的嬌羞。

禮部侍郎曹彬的根基也在江東,曹家的家族勢力分佈和徐家一樣,徐歸宜此次進京,曹家定然是知情的。但曹夫人卻裝作全然不知,一臉驚喜的跟薛氏聊著。

“徐家的孩子,相貌真真都是極好的,徐夫人好福氣。”曹夫人連連誇讚,目光也是晦暗不明。

不過她說的也沒錯,徐家老太爺當年就是以俊美聞名,學識也高,很得先帝賞識,因此拜了太傅。

若論家學淵源,徐家是不及曹家的,況且曹家幾乎每一代都會出一位太傅,也就是上一代,敗在了徐歸宜祖父的手上。

當時,徐老太爺和曹老太爺,同樣在翰林院供職,同樣學識淵博,同樣得皇帝賞識,可最終太傅一職落到了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