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葉赫東哥大長天(第1/2頁)
章節報錯
許樂四點就到了遼安省會,先是去了那個華夏兩大皇家住所,轉悠了一圈,他對自秦以來的文化都瞭解但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不過了解他們的歷史脈絡尤其是關於薩滿還是很上心的,這次的東北之行除了史前遺址之外,他的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研究薩滿,這次亞瑟回來後跟許樂聊了一下,前面的很多內容應該是和薩滿相關,許樂很清楚是和薩滿相關,但是前面的幾個音節沒有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呢,後面的更不清楚都是特指的是什麼,其中涉及到了華文、蒙文、滿語、藏土區、梵語、英語,應該還有一些土著語言等,但是這一系列的語言轉換,大多是和Saman相關,許樂知道但是他想知道到底什麼是薩滿才是最主要的,薩滿的全球化想象到底是後天的還是先天的,他在追尋著原始的意義!
晚上,他和小白在瀋陽的夜裡轉悠了一圈,在那個故院裡面倒是有些關於薩滿的介紹,但是很籠統!
許樂在酒店把金牛山遺址的情況寫了一篇介紹,同時提出來一個問題,金牛山人是否是當前最早的東北人類?山頂洞人到底是中轉站還是源發地?許樂隨後又寫到了水草灣,將東夷、東北夷以燕山為分界線,整體劃入了一個大的體系!
在這篇文章裡,許樂明確提出了大東夷的範圍應該是以燕山山脈為分界線,這也能解釋清楚了為何一定是要在這一代進行血戰的根本原因!
隨後不願意在自家內部打,那就一定是要找到邊界地帶,為何東北夷和東夷會相互支援,其祖先的根源性更強!
許樂並沒有寫文章的名字,他現在做事兒已經不那麼著急了,他想等看完新樂遺址再說!
第二天早上,許樂吃了個早飯,先是來到了新開河,順著河到了北陵,先是去祭拜了一下北陵烈士碑,然後轉到了東面的林子邊看著觀音樹、龜樹、夫妻樹和神樹,許樂笑了,他也看到了環衛工人,想到了新生,算了,就幫幫新生吧,每棵樹弄了兩根四十寸的樹枝,環衛工人很納悶,不過看到許樂的樣子,又額外給了他一些以及其他的樹種的斷枝,突然許樂發現了一個問題,他恍然間好像明白了一些,連忙謝過了環衛工人!
隨後掏出了手機,給清凝發了一條資訊過去,不一會清凝回覆了一下“收到”!
九點,許樂進入了新樂遺址,請了一位導遊給講解,這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一七.八萬平方米,集居地約二.五萬平方米,房址密集,每隔三-五米就有一處,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積約一零零平方米,座落在諸房址中心,其佈局與半坡文化很相似,經碳一四測定,新樂遺址距今已有七二零零多年曆史。新樂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相當豐富,石器有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鑿、磨盤、磨棒、刮削器等,陶器有之字紋深腹罐、高足缽、簸箕形器等。
這裡有九三年建造的展示新樂遺址原始風貌的反映瀋陽地區最早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場面。
在遺址的東部復原建起了近十座原始社會時期半地穴建築。每座復原建築內,分別仿照原始先民的風俗、習慣、特點,以模擬的效果設計出“原始氏族成員集會、議事等場景,還有“狩獵歸來”、“製陶”、“打製石器”、“炊飲”、“偶配”等等,再現了七千年前瀋陽人先祖們的生活和生產場面。
遺存中的上、中、下三層文化堆積及基本特徵。 新樂上層文化以磨製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為主要代表,距今三零零零—四零零零年;中層文化,以磨製石斧、細石器和附加堆紋陶罐、壺、缽為主要代表,距今約五零零零年;新樂下層文化的內涵主要以半地穴式建築居住址和壓印“之”字紋陶器、細石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煤精製品為主要遺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層,距今約七二零零年。 新樂下層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新樂文化的典型代表。
許樂看著周成谷先生的題詞,“既究天人之際,又講生態平衡。擴大歷史領域,考古學者有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動不動就寫什麼呢,研究就研究唄,寫這些幹嘛啊?
許樂看完之後並沒有立刻就走,他開啟了膝上型電腦,接著寫到了,七千年前正好是後李後期與大汶口早期的時間相對應,同時又和河姆渡的早期相對應,在終於地帶則要追溯到仰韶文明瞭,這在一定程度上講華夏文明的發展具有同步性,並且東中西、南北中的互動並不是從五千年前開始的,實際上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如果真的要上追到山頂洞人那就是從太古時代就存在了交流,許樂由此得出結論,華夏人類的源頭是越來越狹窄的,狹窄到足以追溯到最原始的脈絡!
那麼無論是所謂的女真、滿族,乃至於東北亞地區的通古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混合民族,其實都是華夏民族的一支是完全正確的,由此他想到了西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為何一直都在強調他們是華夏民族的主體民族雖說是從大夏開始算起,但真實情況是在遠古就已經存在了!
由此,許樂想到了所謂的三分天下是不對的,這個三份如果是對也不是東北夷、東夷和西部民族的交融,更應該是長江以南,這裡的長江以南還不是巴蜀地區,巴蜀地區乃至於滇南地區,許樂判斷都應該是華夏民族為主體,真正的另外一個集團應該兩湖地區以上,甚至是越過了南部的高山,這也是為何舜帝被放逐到了湘南的緣故,因為那個時候的勢力範圍的最遠端就在湘南,結合華夏後期的歷史,像蘇軾等人動不動就放逐到了嶺南、南粵,甚至到了天涯島就說明了遠古的界限是閩越中南部向西一直到粵西省一代的五嶺、丹霞山,乃至於十萬大山!
那麼這個南部地區就是所謂的南島人的居住地,這裡的南島人是包括了現在的越猴國以及諸小國,只不過,南方的氣候宜人不喜戰爭,愛好和平,最後全被滅了!
由此最終形成了兩強的格局!
許樂最後寫了將近兩萬字,最終命名《三分天下到兩強爭霸的華夏格局》!
許樂合上了電腦,背起包和小白先是去了抗黴援朝的紀念地祭拜了一下先烈,隨後直接去了葉赫古城,一路上都是滿族鄉鎮,許樂在想著一個問題,滿族是否和薩滿有關呢?
溜溜達達的下午一點多鐘到了葉赫古城,買了門票,走了進去!
聽著導遊的講解,看著這皇后故里的景色,許樂倒也對葉赫部非常欽佩,雖然是從蒙內遷移過來,卻能學習華族的知識,緊閉關門!
導遊看著這一人一狗很是奇怪,但還是認真的講著,葉赫古城原本分東西兩座,分別在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原屬梨樹縣葉赫鎮)西一公里與三公里處。東城位於葉赫河南岸,西城位於葉赫河北岸一陡峭山頭之上。現在只有東城遺址尚依稀可辨。一六世紀初(正德時,葉赫部首領祝孔革率眾南遷,來到葉赫河北岸定居,建葉赫國。祝孔革之孫清佳努、揚吉努繼承先人餘烈,躍馬揚鞭,開疆闢壤,盛極一時。一五七三年,兩人在葉赫河兩岸的山頭之上,擇險要處築起兩座城池。清佳努居西城,揚吉努居東城,兄弟二人皆稱貝勒(首領,稱雄“扈倫四部”。
葉赫古城遺址有三,即東城、西城、商監府城。
當時葉赫部活動範圍“南境多在奉天界與哈達為鄰,西境到威遠堡邊門,北境與科爾沁、郭爾羅斯為鄰,東到伊通河。”史有“拓地益廣,軍聲所至,四境益加畏服”之說。但強大的葉赫終究沒有阻擋住努爾哈赤統一天下的腳步。一六一九年努爾哈赤親征葉赫,葉赫人寡不敵眾,東、西兩座城池毀於戰火之中,葉赫國滅,部民全部編入滿族八旗遠遷他鄉。葉赫兩座古城從建到毀,僅存四六年。
商監府城,又稱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為葉赫部酋長褚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亦稱捏尼哈或捏哈所建。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孫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所居。因靠近鎮北關,故明人稱其為“北關”。為遠居松花江,黑龍江和圖門江流域的女真諸部至開原馬市榷場提供驛館和中介。從中“獲居停主人”之利,故稱商監府城。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有內城和外城之分。內城有兩重城垣,周長六四零米,在西牆北部闢一南門。外城沿山脊修築,周長一八零零米,城內地表散佈輪制泥質灰陶和缸胎釉陶及明代青花、五彩瓷器殘片、鐵箭頭、鐵刀等遺物。
許樂跟著導遊沿著風景秀麗的轉山湖畔,看著群山環抱,崗巒起伏,蒼松翠柏,綠柳成蔭,轉山湖水呈“S”形繞山而行,湖面水域碧波盪漾,輕舟溯水,過花巖,穿山峽,繞古城一派仙境,“二龜鎖湖”、“龜駝城’’等自然景觀,不禁皺著眉頭,看著這所謂的風水寶地,龍盤虎踞,心裡納悶,這葉赫部落理論上是帝王之所啊,就事說應該是大清的天下是葉赫部落的啊,那為什麼最後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呢?
他心裡真的很納悶,城內的景點驛站、議事堂、民俗館、皇后館、慈禧太后展廳、努爾哈赤展館等,他都認真地看著,聽著,看著那一尊尊人物塑像、照片、圖片、文物等歷史資料為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展現葉赫歷史,深刻地顯示了葉赫滿族先人濃郁的民族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