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普陀河姆紅美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河姆渡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第四文化層約七零零零—六五零零年前,第三文化層約六五零零—六零零零年前,第二文化層約六零零零—五五零零年前,第一文化層約五五零零—五零零零年前。
一九七三年夏,當地農民建設排澇工程掘土時,河姆渡遺址被發現。同年,錢塘省文管會、錢塘省博物館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發掘。
一九七七年,錢塘省文管會、錢塘省博物館對河姆渡遺址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
許樂他們看著第三、四文化層儲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蹟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看見老遠的地方,有個人蹲在一個木構建築遺蹟的旁邊,許樂他們跟著導遊走了過去,整體的木構建築沿小山坡旱扇形分形,很有規律。是幢幹欄式的建築一一底層架空帶有前廊過道的長屋。約有數間,其中大的長二三米左右,深約七米,前廊深一.三米。該建築是用一排排樁木打人土中為屋基,在木樁間架設地梁,上面鋪設地板,距地約一米高;並由基座中間一根約三米的中柱,二.六米左右高的後簷和稍矮的前簷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檁等許多木構件均是用榫卯結點屋頂則是採用席箔等物蓋在椽上而成。
許樂看著那個蹲著的人瘦瘦的樣子,架著一副眼睛,居然啃著饅頭,許樂來了興趣,一邊聽著講解員講解著,一邊看著這個年輕人,也不能說是年輕人了,大概得有三十多歲的樣子,扭頭看了一眼許樂他們,一開始是一愣,隨後又好像是不是似的,又低著頭扒拉著地上的木柵欄的根部,“你在幹什麼啊”?
許樂問道!
那個人說著普通話,雖然還有些當地口音,但是已經很標準了,“這是我們的考古所的大學問家啊”,那個講解員說了起來,“是從京大考古專業畢業的”!
許樂笑了笑,“你能給我們講講這個幹欄式建築嗎”?
那個人站了起來,一下把饅頭塞進了嘴裡,“她們是專職的,我不是”,氣哼哼的說著,“沒意思”,不過也沒有走,就在旁邊站著,許樂看著這個人書卷氣很濃的樣子,聽著講解員講到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
當講解說說道,“河姆渡的幹欄式建築,是華夏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之一”的時候,這個中青年說話了,“不對,不是之一,是最早”!
許樂笑了笑,“繼續”!
“這說明遠古三代的第一位人皇也就是有巢氏就應該是這裡的人,但是西邊那些省份不承認”!
許樂心說,您這跨度很大啊,不過聽著這個人說的,點了點頭,“你叫什麼啊”?
“你是幹嘛的”?那個中青年說道,許樂看著這個人,“你是不是覺得每天面對這些挺沒意思的,覺得前面都挖完了,你還能幹嘛啊,是不是遇到了問題就退縮了,覺得有很多文化的隔閡啊”?
許樂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你的老師是誰啊”?
“啊”?那個人沒有想到許樂問這個問題,脫口而出,“徐芳萍”!
許樂點點頭,“你回頭問問你先生,他的大師姐為了一個坑守了多少年”!
那個人愣住了,仔細的看著許樂,許樂也沒有理他,跟著講解員聽著綁柄骨耜,長一八厘米、刃寬九.八厘米,骨耜木柄外有一六圈藤條捆綁,許樂這個耒耜想著自己那還有一把呢,啥時候給塗山送過去吧!
還居然有木槳,槳葉長二七.八厘米、厚二厘米、柄寬三.五厘米、殘長六二厘米,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
到了簡易的博物館,大家看著那個出土的雙鳥朝陽紋牙雕,長一六.六厘米、殘寬六.三厘米、厚一.二厘米,不禁發出了讚歎的聲音,小意問道,“哥,過去的水平這麼高嗎”?
許樂說道,“實際上我們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可能從工具上他們確實不如現在,但是最主要的是精神,全神貫注的投入,這個桑傑最有發言權,過去藏土區哪裡有顏料,他們把山石敲碎做成顏料畫畫,這個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生產效率不足,所以留存下來的基本上都是精品,另外就是現在透過這個雙鳥朝陽可以看出所謂的東夷文化其實是要分支的,齊魯東夷和徽州東夷以及這邊的寧紹東夷都有區別”!
“剛才那個談話的耒耜,按照在第二層的時間歸屬大致在公元前三零零零年,那大禹手中的耒耜和這個明顯樣式一樣,但是問題出現了,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過這麼早的,假定是這裡出過去的,因為大禹治水不可能是先到這裡,除非是這裡傳出去或者大禹就是這裡的人才對,否則已經實現了交流,那麼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為什麼這裡沒有文字呢,連骨刻都沒有”?
大家點著頭,那個講解員剛才聽到許樂說著那個男子就覺得有點不對,一個勁的看他,現在看著這麼專業的解釋有點發呆,那個旁邊的中青年人一直都跟著,突然,他大叫了一聲,“您是許師叔”?
那個中青年一下兩眼冒光起來,認真而又緊張的看著許樂,許樂笑了笑,點點頭!
那個男子一下竄了上來,緊緊地握住了許樂的手,“師叔,您好,我是孫平國”!
許樂和孫平國握了握手,“我很看好你哦”,然後孫平國直接替代了那個講解員,給大家詳細的講了起來,最後說道“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華夏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華夏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蹟、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為研究華夏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華夏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錢塘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一九七六年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前六零零零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華夏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那個女講解員終於知道這是誰了,衝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招呼起來,還抱著書,居然還有人拿著柑橘的,許樂沒辦法,笑著給大家簽名,又拍了幾張照片,新生笑著說到,“怎麼樣,我沒有騙你吧”!
拿著柑橘的同志非要讓大家吃幾個柑橘,個頭很大,非常飽滿,皮子紅豔豔的,當許樂第一口吃下去的時候,感覺到那種滿嘴的汁液甘甜可口,還略帶清香,所有人吃完了都說好,許樂笑著問道:“這是哪裡產的,叫什麼啊”?
“許副職廳,這是我們象山產的柑橘,沒有名字,您給起個名字唄”?一些人逗著說道,孫平國也認真的看著許樂!
許樂看了看手中的感覺,抬頭看了一眼清凝,“紅美人”!
清凝的臉一下就紅了,那些工作人員唸叨著,“紅美人,象山紅,象山紅美人”,又紛紛看著那個美麗的紅衣女子,紛紛鼓起掌來,“太好了,我們的柑橘就叫象山紅美人”!
許樂也笑了起來,卓瑪來了一句,“先生,你偏心”,還假裝嬌嗔的不高興似的,清凝摟著卓瑪咯咯的笑著!
許樂最後看著孫平國,說道,“我們現在說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沒事兒多想想你大師姑,二十年的守候只為了一個坑,常識都是用來打破的”,他拍了拍平國的肩膀,和大家告別,直奔禹陵!
車上還裝著一箱子象山紅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