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許樂父母等人出門早,就剩下了清凝、卓瑪、文榮、南歸和許樂,小白也跟著出門了,許樂讓小白也跟著去,這五個人留了一輛車,南歸開車,許樂坐在前面,後面三位女士,先是在姑蘇城裡轉悠了一下,隨後直奔草鞋山遺址!

早上八點半,五個人就到了草鞋山遺址,許樂直接找到了當地的文保站,一個副站長在,許樂也沒有客氣,直接掏出了工作證,一下辦公室裡面的五個人都站了起來,“許副職廳”!

那個不到四十歲的人連忙衝著許樂走了過來,“您好,許副職廳,我是沈時,是這裡的副站長,非常高興能夠接待您”!

許樂連忙握手,剛要出門,一個小姑娘立刻喊到,“許副職廳,能給我們籤個名嗎”?

隨後就看到沈時也跑了回去,掏出一堆雜誌,還有許樂的書籍,許樂也沒有客氣,給大家簽字,清凝和卓瑪倆人小聲地說著什麼,卓瑪呵呵的笑著不斷的點著頭,清凝的心理一直記著一個事兒,關於圖書的倒買倒賣的事情,這個要怎麼解決,雖然許樂沒說,但是自己也得過問,這個性質就不對了!

“許副職廳,您怎麼安排的行程的”?沈時一邊走著一邊給許樂介紹著,許樂跟他說了一下,“我想去一下張凌山遺址還有崧澤遺址,今天都看完,在魔都呆兩天,然後把河姆渡、良渚古城都看了,你有什麼建議”?

沈時想了一下,“我建議您把馬家浜一定要看了,馬家浜是崧澤的上游,馬家浜、崧澤、良渚古城,再加上最早的河姆渡,您之前已經將徽州的都看完了,這樣再到凌家灘整條線就全了”!

許樂現在的文章、圖書已經開始在全國乃至於全世界開始釋出,大家對於許樂的行程也都非常的清楚,“這周邊還有什麼可以看看的嗎”?

“您去南都嗎,那裡有一個叫北陰陽營的,馬橋意義不大有空就去,您要是開車往回走建議您一定要去一下下草灣遺址,那是古人類文明,號稱是‘京都人’的後代”!

許樂點著頭,“謝了”!

隨後,沈時給許樂等人介紹著,“這裡北距陽澄湖六五零米,因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遺址分為五個區,文化堆積層厚一一米,可分一零層,從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吳越文化,整個序列幾乎跨越太湖地區、乃至長江下游一帶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歷史的全部編年。堆積厚、內涵多,因此也被華夏考古界稱為“江南史前文化標尺”。

“遺址發現於一九七三年,墓葬群屬距今五五零零年崧澤文化晚期墓葬群,在已挖掘出的百餘件隨葬物品中主要以陶器為主,其中陶鼎、罐、壺、豆為主要器形,另有杯、缽、盆、盤等器類,個別比較大的墓葬中還出土了做工精美的石器如鉞、斧等,玉璜為該墓葬群唯一出土的玉器。”

許樂等人看著那些石器,確實非常漂亮,尤其是看著玉琮,高大,玉琮、玉璧、玉璜、玉質串飾品等眾多,許樂看著這些器物,“這些玉質品與良渚文明是一脈相連的,也證明了良渚文明是華夏玉文化的發祥地”!

許樂聽著介紹,也沒說什麼,這個定論真不好說!

整個遺址的面積也就是兩千多平米,但是看著十個文化層,許樂看的還是比較仔細的,沒有很多人,聽著沈時的詳細介紹,他不斷的問著,卓瑪和文榮詳細的聽著,尤其是這個地方是集中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明、夏商周三代全都包括了,很難得啊,所以看的也是非常仔細!

“可以說,一個草鞋山,完美的記錄了太湖上古發展史”,許樂對於這一點倒是很認同,點了點頭!

擁有六零零零多年曆史的草鞋山遺址,同樣也是諸多遠古文化的發源地。

作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草鞋山遺址中六零零零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華夏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確定為人工栽培稻,為華夏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是華夏水田考古與研究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當時華夏與犬日合作進行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犬日考古隊開啟堆積層,看到遠古的水稻田時就震驚了,稱讚這是不亞於兵馬俑的考古發現。”沈時回憶道。

許樂聽著犬日就煩,不過還是問道,“沈站長,我有個問題一直沒有探討過,您對水稻種植的研究保準比我要深,我就是想確認一下,野生稻、野生稻選擇,野生稻人工種植,野生稻培育,野生稻轉化成為人工稻,我覺得我們的研究是不是應該深入一下到底是哪一類啊,這個很重要啊”!

沈時聽著許樂的話,點了點頭,“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在這一塊,我們一般說的是野生稻人工種植,還沒有真正轉化成為人工稻這種程度”!

許樂點著頭,“這個方向,我覺得您可以聯合江南的考古所和自然研究所一起聯合梳理一下,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工稻才更能說明問題”!

“許副職廳,這是當地最早的結構型房屋,裡面還有一張由野馬的馬筋織成的革布”,許樂等人看著沈時指著的布看著,“先生,我覺得這姑蘇地區的緙絲是不是跟這個有關啊”?

沈時一聽嚇了一跳,這是許樂的學生嗎?

“對了,忘了給你介紹一下了”,許樂指著南歸說道,“這是俞超偉的孫子,俞南歸”,沈時一聽俞超偉,太熟悉了啊,連忙握手,“這位是金槐安的弟子,趙文榮”,沈時也是連忙握手,那是豫州考古界的神啊!

看看人家許樂一起玩耍的人,這兩位女子那也不用說了,那也是得有來處啊,“這二位是我的愛人”!

清凝和卓瑪一下臉紅了,許樂從來沒有公共場合介紹過二位姐妹,沈時沒聽明白,是不是自己聽錯了,不過也沒問,假裝沒聽見,人家敢說你不能隨便說!

“緙絲技術來自於西亞,不是本地的技術,是從漢朝流傳到今天的,只不過是我們華夏發揚光大”,沈時連忙岔開了話題!

許樂又回到了大型玉琮、玉璧前面,“你們還記得我寫的關於英倫巨石陣吧”,他指著那個玉琮,外方內圓,刻有象徵獸面的紋飾,由於這是首次在華夏史前墓葬中出土玉器,並解決了玉琮的斷代問題。因此這件珍貴的器物被譽為“華夏第一玉琮”。

“按照實物與理論、文化相對應的原則,華夏後來的文化是外圓內方,天圓地方,那為什麼遠古是外方內圓的樣式呢”?許樂跟大家說道,“這個問題可考慮一下”!

隨後,大家又看著一件刃寬二三厘米、高一五厘米、厚僅零.零二厘米的石鉞,還有一些陶器,有一件幾何紋扁壺,是崧澤文化時期發現的新器形,還有一些帶腰沿的碟形器、瓢形器等都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器形。

許樂等人看了一個多小時,隨後在沈時的帶領下,去往張凌山遺址。

張陵山遺址位於甪直鎮西南二公里處的張陵山。張陵山實為東西兩座相距一零零米的土墩,俗稱東山西山,面積各約六零零零平方米,高出地面約六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