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響堂山磁山遺址(第2/2頁)
章節報錯
桑傑看著這些精美絕倫的造像和圖畫痴迷的不得了,他和兩位大師不斷的跪拜著,許樂唯一不高興的就是誰他麼啊的那麼不是東西啊,把這些佛頭都給砍掉了,許樂有點生氣!
快速看完之後,許樂又給了講解員五百塊錢,把這裡的精美畫冊買幾本,然後帶著他們把北面的北響堂山石窟也看了,然後找個吃農家飯的地方吃飯,請講解員給安排一下!
講解員非常高興,都是本地人啊,直接可以去自己家裡了,然後從售票處那那了二十本畫冊,許樂一看都不便宜呢,一本二十,雖然他們沒啥概念,但是許樂還是又給了二百塊錢,那個中年婦女死活不要,最多一百,許樂留下了十本畫冊,一本給了桑傑,剩下的給了清凝、兩位大師和先生、師兄沒事看看,隨後大家就去了北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石窟共有洞窟九座,從左到右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窟內進深十三米,寬十三米,高十一米多。正面龕本尊是釋迦坐像,通座高五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
講解員講的特別賣力,專門給大家講解著一些細節,比如說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杆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緻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冬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還有的石窟廊簷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鬥,是石窟建築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許樂現在就看過龍門石窟,在雍州的時候,他們讓自己去西域看看千佛洞,週二先生還讓自己去看看敦煌石窟呢,哎!
不過看著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啟後,是華夏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雲岡到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研究華夏佛派、建築、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也算有了一些收穫!
隨後大家直接被領進了旁邊的一個農家院,是那個講解員的孃家,都準備好了,上來就吃,雞蛋、雞肉、豬肉管夠,大家覺得就好像回到了許樂家一樣,吃得開心!
清凝吃飯一般不說話,吃著吃著突然來了一句,“蘇先生、傅老師,培教授,明年春節的時候我邀請您兩家子到朱窪過年吧,我姥姥、姥爺也過去”,大家倒沒覺得有什麼,許樂愣了,小白也發毛了,‘大嫂這是啥意思啊’?
齊先生和陸老師也沒想到自己這個外孫女這麼生猛啊,蘇先生突然哈哈笑了起來,“好啊”,隨後對著眾人說道,“到時候都要去啊”!
許樂吭吭吃了兩口飯,不吃了,站起來就出門了!
後面都哈哈大笑起來,清凝滿臉通紅!
‘哥,咱倆走吧,這都快沒地呆了啊’!
“哎,這日子沒法過了”!
“阿鍾,出來”,許樂衝著裡面喊道,阿鍾一下放下了筷子跑了出來,“回頭把樹都分枝,種在朱窪和西山那邊”,許樂衝著阿鍾說道,阿鍾衝著許樂笑了笑,許樂順勢要踢他!
快一點了大家出發沒用半個小時到了磁山遺址!
“這裡是白起的封地,所以叫武安侯”,許樂給大家講著,是在南洺冀州岸臺地上一公里的地方,東北是鼓山,是華夏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一萬零三百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華夏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梵象,要早三三零零多年;還有最早的粟的遺蹟,以及指南針,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被稱為“磁山文化”!
蘇先生親自給大家講解著,這裡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六千餘種,為尋找華夏更早的農業、畜牧業、製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如果說,在七千年前,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鴻蒙未開的話,而這裡的人們已經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生活用具,燒製陶器,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夏大鼎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華夏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為研究和探索華夏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地下實物資料。
在蘇先生的講解下,大家去看了一下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七千三百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蓆,由此也可想像葦蓆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這裡的房子為橢圓形和圓形兩種。半地穴,前有一坡道或臺階。房內堆積很多,蘆葦壓印的燒土地當是房子牆壁或屋頂的遺存。窖穴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等幾種,以長方形為最多。
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塊大礪石,周圍散佈很多石塊、石片、殘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當時石器加工場所。有的底部發現在石磨盤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糧食窖穴形狀多長方形。
隨後大家看著遺址中的那些石磨盤、磨棒和陶盂、支架、三足缽、小口長頸罐等成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跡象,還有很多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骼及植物果實。
陶器多手製,火候低,陶質粗糙,造型簡單,器形不規整,器壁較厚,以夾砂陶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細砂和雲母。顏色有紅、褐和灰褐三種。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缽、小口長頸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還發現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石器有斧、鏟、錛、鑿、鐮、磨盤、磨棒等。以斧的數量最多,有通體磨光,也有區域性磨光,器形一般都較小。
出土骨器數量較多,有鏟、針、笄、鏃、魚鏢、梭、錐、匕、飾等。蚌器有鏟和裝飾品。
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包括獸類、鳥類、龜鱉類、魚類、蚌類等;家畜家禽有犬、豬和雞。
聽著蘇先生給大家的講解,眾人就好像是上課一樣,一個個的都非常認真,正龍還真的沒有聽過自己爺爺講課呢,更是認真的聽著,“這個旁邊啊,就是涉縣,那裡呢,號稱是媧皇故里,有座媧皇宮,傳說的女媧補天的鳳凰山很近,看著這裡的蘆蓆,大家就明白了女媧“積蘆灰以止淫之水“為何產生於此”。
許樂到不是特別認同,最多是生活過,他不認為女媧是這裡的人!
“這裡的粟和家雞都是在公元前五千年前,要比梵象早了三千多年,並且還有胡桃,也就是核桃,以前我們認為是張騫帶過來的,現在來看,不對”!
蘇先生指著一塊束著的發黃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說道,“這是一塊古玉”,大家看著這塊白色石英石質,質地純淨,呈半透明狀,長六厘米多,寬三厘米,高兩厘米,各面經過磨製,比較規整,上面還殘留有一些黃、褐色的附著物,疑為入土時有機物殘留。“這塊玉石出土的位置位於磁山遺址一號窖穴的底部,距今一萬零三百年的歷史了,所以認定這裡為一萬年前的時間段”!
“這裡的陶器我研究的比較多,大多是繩紋、篦紋及劃紋等。住房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應該說,這裡填補了華夏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它的覆蓋區域以冀中南和豫北地區,也就是黃河以北地區到石各莊之間,西邊到太行山中部,東邊應該到齊魯和冀州的邊界河邊”!
等蘇先生講完之後,培師兄跟大家笑著說道,“你們真是幸福啊,我都這麼大歲數了又重新聽了先生的一堂課啊”!
齊先生給蘇先生鼓掌,大家都鼓起掌來,蘇先生哈哈大笑著,“走吧,下一站”!
隨後許樂趕緊扶著先生上了車,大家驅車前往趙州柏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