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仰韶文化遍華夏(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靈寶黃帝陵那邊的山洞裡,師兄弟兩個老頭才鬆了一口氣,居然有三個輪海境初階的,還有一個好像達到中階了吧,雖然離門派比較近但是真要動起手來,眼前吃虧的保準是自己等人啊,看著這幫人不是來鬧事的好像往東走了,這才放下心來,如果這個時候讓師叔前功盡棄那罪責可就大了啊!
許樂感受著兩股起伏不定的氣息,笑了笑,華山派的,不知道清風師兄怎麼樣了,希望他能邁過去這道坎!
四點鐘到的豫州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這裡是仰韶文明的發源地,距今七千年的歷史,是華夏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豫州、晉州、太白、雍州、冀州、寧回、遼安等地。華夏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以豫州省和太白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大家下了車,看著這裡北依韶峰,三面環水,風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們祖先狩獵、漁牧、定居的理想場所,總面積約三十萬平方米。一九二一年安特生和袁復札、陳德廣等人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調查及發掘,並獲得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從而證實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因仰韶文化首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故稱為“仰韶文化”。自此開創了華夏近代考古學的濫觴,揭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填補了華夏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使仰部村古文化遺址舉世矚目,馳名華外,成為華外史學界、考佔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許樂終於來到了這裡,心潮起伏,上次真的是時間比較少啊,沒有來得及,這次終於趕出時間來了,黃河這一條線現在自己最差的就是太白省了,還差幾個重要的地方,海岱地區、天水大地灣、太白省的半坡基本上就走全了!
許樂他們下了車就被兩個人迎了上來,那邊喊道“是許副職廳吧”?許樂點點頭快步走了兩步握了握手,他們接到了通知,安先生專門打了電話,讓他們做好接待工作,許樂非常感謝師叔的安排,在這裡安師叔是第二次挖掘的主持者啊!
在這塊地方上,可以說除了師爺就沒有不來這裡的考古學家,師爺其實也來過,但是許樂覺得師爺對這裡不感興趣,他更感興趣大夏!
眾人隨著二人走進了遺址區,看著生活區、墓葬區還有那些坑道等等,隨後直接進了展覽廳裡,在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骨器、陶器、石器、木齊等等。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慄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許樂他們認真地看著這些器物,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還有一些是帶著符號的,但是許樂感覺這些符號不如其他地方的明顯,也不連貫,並不是特別像文字的早期雛形!
隨後講解員給介紹了一下,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原始文化,它縱橫二千里,綿延數千年,在世界範圍內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就發跡於黃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遺址中諸多考古發現,如陶器製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營建等等,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相吻合。
二人說了一下關於廟底溝出土的彩陶彩陶圖案中特有的花瓣紋,許樂的先生蘇先生認為,這些花卉紋是以菊科和薔薇科兩種花卉的花瓣為母體,並稱之為“華山玫瑰”。在古代“花”和“華”同音,所以以華山為中心的廟底溝遺址周邊的“花”人群體,就是最早華人的由來。
“鴻蒙初開,乾坤始奠;百卉含英,花萼相輝;芳花未央,永續華章。”許樂看著牆上先生的題詞給大家講著這是蘇先生寫的,然後又看著嚴明文師兄的一段話“廟底溝彩陶很厲害,影響很廣泛,其他地區只要有彩陶就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
許樂給大家講著以廟底溝為代表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區就好比花心;齊魯、燕遼、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區好比內圈花瓣;閩臺、粵桂、滇、康藏、西域、蒙內、東北等文化區,好比是外圍花瓣。這樣,就好像一個三重結構的重瓣花朵,像一朵花一樣,花心和花瓣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離,保持了華夏文明五千年持續發展而不中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許樂想到了先生的另外幾句話,也跟大家分享著這一天的內容,“帝王所都為中,故曰華夏。”又說:“晉南乃是華夏民族總根系中的‘直根’所在”、“史有‘華夏’之稱,正當堯、舜、禹建都之時。堯、舜、禹建都在今河東境內,故河東是最早稱‘華夏’的地方。”
透過許樂不斷的講解,大家把這一天都串了一起,好想立刻就對華夏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每個人都顯得特別自豪一樣!
不過許樂對大家說道,他本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華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夏族到底是西邊來的還是本地產生的有待確認,但是華夏夷其實都是華夏的主體,只不過這個劃分是從大周開始以己為中所以才有了西羌、東夷、北狄、南蠻的說法,現代華夏不應該再有這樣的提法,可以在專業上面去討論,但是民間社會不應該再有這樣的說法,因為華夏是多民族交匯的結果!
大家紛紛點著頭!
一直看到了五點多才看完,這個前提還是在廟底溝已經打了一定的基礎,否則慢慢看的話時間至少得半天,許樂其實從理論上看對這裡非常的熟悉,因為這裡是蘇先生理論支撐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他必須得下功夫啊,但是真正的感覺上的認識還是第一次!
“走吧,吃飯去吧,吃完了踏踏實實的開車,不到一百五十公里,倆小時就差不多了”,許樂和眾人帶著那兩位講解員進了旁邊的一個村子,直接到了農戶家裡,人家都在吃飯呢,許樂用著豫州話跟人家說著,非常歡迎,隨後殺雞做面的,真正的農家飯啊,最後阿鍾給放下了五百塊錢,那家人連連說太多了太多了!
許樂揮了揮手,“下次來還到你們家,多炒幾個雞蛋就成了”,隨後眾人驅車趕往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