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藏曆法門道不少(第1/3頁)
章節報錯
許樂八點半到了酒店門口大家集合,上午跑到了江孜,中午的時候接到了吳副主任的電話,“許副職廳,晚上您有時間嗎”?
“有”!
“那您看,如果方便的話,六點半就在您酒店找個包間,我找了一位老先生跟您說說藏曆天文曆法的事情,順便我也學習學習”!吳傑英說著,許樂看了一下時間,“這樣,現在來看應該沒問題,但是也可能會晚一點,你們找個包間,然後告訴我就成了”!
“好了,晚上見”!
中午吃飯完,又去看了兩個地方,這一路,許樂想著張朝生為什麼要問二舅的事情,不過他也沒給二舅打電話,有些事情既然大家都不說那就都不說,有些東西假裝不知道是最好的!
尤其是他們這些亂七八糟的關係,就像是幹爺爺給自己的號碼,一開始還以為是日光城大學的校長呢,還不是,哎,一個不瞭解組織情況的官員太可怕,許樂就是這樣的人!
晚上還是晚了半個小時,有點遠,本來應該是三天的時間,現在給壓縮成兩天了,不過大家都很高興,畢竟可以在錦官城多呆一兩天啊,可比這裡好玩多了啊,這裡現在實在是沒啥可看的了!
許樂直接到了三樓的一個包間,裡面就兩個人,吳傑英副主任和一位五六十歲的藏之族老人,許樂連忙說道,“吳副主任,老先生,非常不好意思,我遲到了,請原諒”,隨後許樂又用藏之語說了一遍!
那位老人哈哈大笑,用著不算特別流利的普通話說道,“沒關係,沒關係”!
“許副職廳,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仁增貢嘎,是我們藏醫院的藏曆研究所的專家,請來可真的不容易啊”!
“謝謝,謝謝,咱們先吃飯,吃完飯到我房間,一邊喝茶一邊說”!許樂趕緊說道,隨後上了幾個飯菜,許樂讓加了一些量,三個人也沒有多說話,嘁哩喀喳的半個小時結束了,隨後許樂把兩位帶到了七一六房間!
“老先生,您無需用普通話跟我說,用藏之語就成,我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有專業的名詞不懂的,我就會問您的”!許樂跟貢嘎老人說道,“那太好了,我還擔心用普通話講不好呢,那現在就沒問題了”!
貢嘎老人先是給許樂說了一下,他們家族在一千二百年前就開始天文歷算研究了他自己十歲就開始學習。許樂點著頭,開始聽老人講起,從最簡單的天體宇宙講起,然後開始說道形體的運轉,許樂一邊聽著,一邊對照著時輪金剛壇城,然後又想著自己坐在飛機上的樣子,還有看到那些宇宙星空的圖片,慢慢地好像對六合都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瞭解,他沒想到居然還有這種作用和效果,非常高興!
隨後透過對形體的運轉和季節變化的各種資料進行計算,推算出一年中的年月日時,預推各種星體的位置,許樂聽著貢嘎老人這些上觀天文、下查地理的各種經驗,深深地為藏之民族而驕傲,真的很不容易啊,這是千百年來藏人與自然進行交流的智慧結晶,對農牧區人民的農耕牧作以及家庭生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許樂對照著華夏的二十四節氣和相應的天文知識發現所有的這些對於不同的地方其實差別還是有差別的,尤其是對於藏土區來說,差別就更大了!
最後,許樂徹底明白了,其實天文歷算就是透過加減乘除等數學的運算方法,把各種天體運動的方位、時間、面積等未知的東西,用數字的方式表達出來,並透過公式進行計算的一門自然科學。
不到兩個小時,九點半左右,許樂就全明白了,整體的邏輯、規律都掌握了,剩下的其實就是不斷的訓練,不過許樂沒想著把自己弄成曆法專家,他懂了就成了,回去之後再找宗教授學習一下華夏的傳統天文曆法,對照著會更好!
許樂先是行功,隨後開始開啟電腦,他這幾天光忙乎兵生的事情了,都沒有靜下心來看書、寫東西,他把這幾天的事情回顧了一下,先是敲下了幾個題目《日光城曲貢人》、《青銅之路:遠古東西文化交流簡述》、《堯舜與炎黃《史記·五帝本記》與民族認同》、《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華夏》。
他先是把《何以華夏》、《佛派的自我變革之路》、《夏夷先後說》三本書分別填充著內容,將日光城曲貢和這一路走來的阿瑪尼卿山的傳說還有河潢地區的遺址文化又梳理了一遍,差不多得有三十多篇文章的整理了,將近二十萬字了,許樂覺得差不多了,到了黴梨國還要再弄一些東西,可以了!隨後他又調整了一下順序,將華夏的來源、分佈格局和後面的內容進行著對照,統一起來!
至於《佛派的自我變革之路》,他主要是將藏土區的傳承進行了梳理,針對的是苯家、釋家黃派、白派,以松贊、赤松、米拉日巴大師、蓮生、阿底峽、宗喀大師等為例進行展開,詳細的論述著變革之路在藏土區的展開,從而才有了現在的局面,但是當今如果不能進行新時代的變革還是存在較大的教風墮落的風險!
這幾天兩位讓秀給許樂講的也包含了不少的原始教派的內容,他也不斷地新增進去,那是一個各種思想各種流派結合的過程,更多的是婆羅派統一天下,大家都吸收著不同的內容,形成了正理派、數理派、思辨派乃至瑜伽派和崔坦派等,都帶有原始學派的風格,許樂一邊寫一邊想著,啥時候能過去學習學習,看一看!
《夏夷先後說》不著急,他就是新增著一些基礎的素材,到了凌晨三點多才弄完!
隨後開始寫起《日光城曲貢人》、《青銅之路:遠古東西文化交流簡述》、《堯舜與炎黃《史記·五帝本記》與民族認同》、《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華夏》
《日光城曲貢人》中簡單論述了曲貢文化的特徵,隨後他重點對比了一下祭祀石臺,然後提到了遠古人類的身高問題,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這個文章是內部報送的,許樂很明白,這個不能對外說的!
《青銅之路遠古東西文化交流簡述》提出了青銅之路與絲綢之路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青銅之路活躍於三代,幾乎沒有文字記載,主要是由西向東傳播青銅與遊牧文化。絲綢之路繁忙於漢唐宋元時代,史不絕書,主要是由東向西傳播絲綢與定居農業文化。兩者先後相繼而方向相反,可以說是青銅之路誘發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取代了青銅之路。研究表明青銅技術的傳播並不是孤立的現象,而與羊、羊毛、牛、牛奶、馬、馬車等技術的傳播密切相關。青銅之路將歐洲和東亞納入了以西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體系,絲綢之路又加強了東亞與西亞、歐洲的聯絡。只有將絲綢之路與青銅之路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理解歐亞大陸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與互動的歷程。
《堯舜與炎黃《史記·五帝本記》與民族認同》中開明宗義的提到堯舜是夷人的傳說,象徵著新石器時代東亞定居農業文化與禮樂文明的興起;炎黃是夏人的故事,反映了青銅時代遊牧文化與尚武好戰風氣的東進。堯舜見於“六經”,為孔孟所樂道;炎黃始見於戰國文獻,相互牴觸,到了漢代才有較系統記述。司馬遷將堯舜和炎黃傳說混為一談,創作了《五帝本紀》,體現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觀。這篇文章根據古代文獻結合當代考古學解讀堯舜和炎黃故事,試圖闡明華夏乃至東亞文化的兩重性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與認同的複雜性。
《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華夏》,大約五千年前西亞和中亞部分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逐漸形成了世界體系。大約四千年前東亞開始進入青銅時代世界體系,和歐洲一樣東亞也是這個體系的邊緣地區。從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作物、居住方式等來看三代文化顯然是東亞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文化的繼續,但是新出現的青銅器、金器、牛、羊、馬等表明受到了中亞青銅遊牧文化的明顯影響。只有將東亞置於青銅時代世界體系才能透視華夏原史或三代史。夏朝建立之前東亞尚未有遊牧與農耕之分,正是夷創造了東亞新石器時代定居農業文化,夏或戎狄引進了青銅時代遊牧文化。夷夏結合與轉換開創了華夏的歷史,形成獨特東亞文化傳統。
許樂看了一下表,都快到了五點半了,才收工,他趕緊行功起來,今天要走得早,七點半就要出門往桑珠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