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塗山大會狗吃屎(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許樂的批判已經開始蔓延到整個藏地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涉及到教宗界和大專院校的文科類別的系和專業,都開始這一場活動。在華夏其他地方也有對許樂的批判但沒有像藏地這麼集中的,因為這個地區本就是以釋家仰信為主導,並且和阿三互有文化交流比較多,所以更容易受到一些影響。
德吉德瑪好幾天都沒有接到卓瑪的資訊,尤其是和她昨天看到了那篇文章和那本雜誌,和卓瑪買的一模一樣,她想到了卓瑪一直都是緊緊的抱著傻傻的笑著,到晚上都放在枕頭邊上的樣子,她看著上面的名字,“京都師範大學研究生許樂”,難道這就是卓瑪的男朋友嗎?
這也可以理解了為什麼卓瑪對於桑傑的不接受,但是這樣一個人和卓瑪真的適合嗎?卓瑪是否也對他進行批判呢,依著自己對卓瑪的瞭解,真難讓卓瑪去違心的做一件事情!那麼卓瑪會遇到什麼事情嗎?
很多年輕的人,尤其是在內地學習的藏地人基本上對這篇文章的反對聲音並不大,但是那些中老年就不一樣了,好像是跑了他們家的墳墓一樣,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已經走上了一條超越理性的道路。
不成的話自己準備去日光城大學去找一下卓瑪,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德瑪對自己想著。
早晨起來的桑傑正拿著一本期刊,看著那兩個字感覺很刺眼,不知道為什麼從內心裡看到這兩個字就有些反感和討厭,但是看著這文章的內容分析其實就是一片基於歷史文物的合理推測,並沒有其他的過多顛倒黑白的話語,但是作為一個立志偉大的唐卡的藝術家怎麼能讓別人有一點點的玷汙了自己心目中最神聖的佛尊呢?
但是他還是沒有參加到這場批判中,他有自己的底線,但是這兩個字就是讓他從心裡反感!
京都師大,研究生,許樂,《考古》期刊,卓瑪抱著的,他能感覺到卓瑪對自己的疏離感,這四年應該說是完全的疏遠,高中三年還能正常的交流,但這四年基本上都是疏遠了,很淡漠的感覺,是他嗎?
桑傑很苦惱,是卓瑪的師兄?
苗苗剛起,想著昨天晚上文榮給自己打來電話說道關於那篇文章的事情,還在繼續發酵,文榮是到豫州大學史地組別做助教,同時備考本校的研究生,剛到校第二天就開始了這篇文章的研究和討論,內地大多是一種討論的態度,和批判沒有任何關係,當大家知道文榮也是京都師大畢業之後,非問她是否熟悉許樂,給大家講講。
文榮說那其實是我們班長,今年上了蘇先生的研究生,她還不知道許樂是四師弟子,班長並不愛說話,喜歡研究,經史子集都有所涉獵,對於交叉學科的研究很到位。
沒想到自己介紹完了之後,就被任命為新入校老師的組長,要抓緊學習,希望哪天能夠邀請許樂到豫州大學進行交流!
文榮不知道許樂的電話,許樂誰都沒給,只有苗苗知道,畢竟她以後就在那辦公了!
文榮和苗苗聊了半天,請苗苗務必要替自己感謝一下許樂,最後二人不由自主的說到了卓瑪,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啊,那會怎麼辦呢,在那個教宗仰信濃厚的地方不會是討論而應該是批判吧,她會嗎?
二人隨後就掛了電話!
起來後的苗苗心情很沉重!
許樂和師兄二人出了站,見到不遠處有人舉著一塊牌子,寫著“培忠張教授”,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拎著個公文包!
二人走了過去,師兄和來人握了一下手,隨後被人領著就到了停車場,一輛菱三越野車。
“培院長,您好,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徽州省蚌埠考古所的辦公室副主任,我叫李達齊,您旁邊這位是您的秘書還是子侄”?
這位李達齊副主任眼神挺好啊,許樂笑了笑!
“我師弟”!師兄笑著回答了一下。
“您師弟”?李主任一下回頭看了看,司機也扭頭看了一眼許樂,這得差多少歲啊,還師兄弟,這個年輕人的關係好硬啊!
“師兄,以後啊,說是你的弟子人家都不相信,得說是你的徒孫才成啊,哈哈”,許樂自己笑著說。
“胡說八道”!師兄很嚴肅,“這是我先生的關門弟子,同時也是科委秘書組的組長”!師兄沒有提國家歷史一號工程的事情,還是屬於保密階段,哪怕是對業界來說,該你知道的你自然就知道了,不該你知道的你也別打聽!這就是我國的傳統,否則徒增煩惱。
許樂把自己的工作證給了李達齊看一下,當李達齊看到照片名字和單位以及級別的時候當時就愣了,正處級?不會吧,這才多大歲數,雖然這是一個虛職單位,但是這級別可是正兒八經的級別啊!
嗯?許樂,不會吧?
“請問你就是寫”,李達齊主任沒問完,許樂點了點頭!
“你好,你好,許組長”,李主任立刻就非常熱情起來,回身和許樂握著手,並把工作證交給了許樂,還挺好用,許樂心想到!
“培院長、許組長,您二位還咩有吃早飯吧,咱們先吃點早飯,隨後直接去現場”!
“好的,聽你們安排,儘快”,隨後師兄就閉上了眼睛,許樂在看著李主任遞過來的關於蚌埠和塗山的介紹,自然、景點、人文、歷史、神話、故事等,冊子並不厚,幾十頁!
沒幾分鐘到了吃早飯的地方,許樂一邊吃著一邊還在看,他在看著地圖,看著這些景點名字,哪些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塗山是位於徽州蚌埠市禹會區的山峰,距懷遠縣榴城鎮東南三.五公里,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對峙。相傳早在四零零零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導淮,並娶塗山氏為妻,於此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
塗山古名當塗山,俗名東山。《懷遠縣誌》載:塗山,亦名當塗山。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後經斷裂切割和流水沖刷遂分隔河夾峙兩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峽之一。山體近似圓形,面積一二平方公里。海拔三三八.七米,週二三公里,為全縣最高點。由混合花崗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等組成。
自然景觀有禹王廟、望夫石、啟王廟、白乳泉、聖靈泉、玉液泉、卞和洞、白狐洞、鳳凰池、三皇廟(今為三聖寺)、荊山古城遺址、四眼井、白龍井等等五零餘處淮上游覽勝地。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注:“塗山在壽春東北。”《史記·夏本紀》:“予辛壬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馬貞索隱:“皇甫謐雲‘今九江當塗有禹廟’,則塗山在江南也。”參閱《太平寰宇記·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