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君原本想等楊繼業最後,這樣也可看看周山遠的實力,就更有把握些。只是,見楊繼業已經站出來,也不好多說。

周學朝見楊繼業如此,笑起來,說,“楊學弟想先,可不要後悔哦。”

楊繼業微笑著,先看一圈書生,見他們都帶著期待之態。然後微微一笑,隨即,將注意力放在遠處江邊的一條小漁船上。

他看得有些專注,時間也稍嫌長,使得孫曉君、錢儒龍等人也隨同看過去。周學朝、周山遠等人也順著目光看去,而後更多的人都看向那邊的情景。

有些人的視野被樹林遮住,看不到具體的東西,反而更著急一些。見人們的注意力被引過去,楊繼業自然在心中笑起來。遠處的小船、漁人等,都是他先前就叮囑巫豹安排人去做這個樣子。

這時候,楊繼業將桌上的紙和筆拿來,鋪展開。揮筆疾走,筆下出現一行字:

秋江獨釣

——城南露洲文會即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清.王世禎)

四句寫就,楊繼業長舒一口氣,這也是為了博取文名,再一次抄詩。心中雖有愧,臉上卻裝叉,這也是無奈之舉。在文朝,這東西是開路先鋒,打門錘啊。

孫曉君本來是非常緊張的,楊繼業這首詩的好與壞,不僅僅是楊繼業自身的文名,還將華新社與文峰社之間的競爭、對抗,牽扯其中,就非同小可了。

誦讀了這四句詩,孫曉君特意地向遠處江邊的小船望去,然後,再一次聲情並茂地念這詩。隨後說,“這詩如何?大家議一議吧。你們看看,江邊的那船、那漁人,楊詠石這詩……一詩二十八言,就有九個一,這才是真真將詩做到絕處!這是傳世之詩啊。”

不僅是孫曉君、錢儒龍等華新社的人,對楊繼業這首詩次高贊,柳風社的秀才們也是給了高贊;周學朝、周山遠等人也是瞠目結舌,不知該怎麼說。

對一首好詩,如果你睜眼說瞎話,你所說的話也會被傳開,作為反面教材,對你的文名也是有較大影響。為此,周學朝他們真不敢直接貶斥楊繼業的詩不好。

對於楊繼業在一首詩中,連用了九個一的寫法,更是佩服到極點。按照孫曉君所說,千古以來,有誰人敢像楊詠石這樣寫詩,寫出傳世千古的名篇?

楊繼業這首詩,很快傳向樓船去。高臺這裡,還不知大佬們會對楊繼業的詩如畫評價,可心裡明白,這樣的詩、用句措辭、意境之高遠,無需聽到大佬們的點贊已經有結果的。

文峰社那邊還有周遠山沒有作詩,原本是要同樣具有競技的,比較高低品次。這時候,周遠山遲遲不肯走出來,孫曉君看著周學朝和周遠山,面帶微笑,似乎很耐心地等著。

周遠山猶豫再三,最終都沒走出人群,不想讓自己在這樣的詩面前,完全比下來。

在等待中,樓船上對楊繼業的詩評價傳到高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