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炊煙

主旨是:

早中晚三餐炊煙升起 酸甜辣五味飯菜飄香

《山村詠懷》

宋 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每讀宋代邵康節的《山村詠懷》一詩,不僅佩服詩的巧妙構思,在全詩嵌入一至十的數詞,更是欣賞詩眼“煙村”二字的妙用,閉上眼睛想想,在蔥綠和蔥蘢的景緻簇擁下,嫋嫋升起的炊煙,幻影出詩情畫意的山村景緻。常言道:

炊煙起處即故鄉。

這樣的意境,深邃曠達,極富有“此心安處是吾鄉”之感。

似穿越劇一般,透過古詩詞裡的炊煙,遙望遙遠而孤獨的小村莊,那正是你夢魂牽繞的地方,但現在是否已是物是人非!

偶讀陸游的《山行》,我始終認為,若把“若論人間長久事”,和“茶灶炊煙野寺秋”連在一起解讀,似乎更顯真切。

是啊!人間何事長久?唯有吃穿住行。而象徵人間煙火的炊煙,更像是父母呼喚兒女的無聲曲,是連線天上人間的連心橋,也是從昨天走到今天以至未來的崎嶇陽關道,她寄寓了人們無盡的情思。

文學作品中,煙始終是人們寄託情感的載體,不管是送別的王勃,沉吟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悲傷,還是李白唱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豁達,別離詩中,“煙”成為友人間心靈感應的傳媒。

而描寫戰爭的詩歌中,蘇軾的一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把勝利者的意氣風發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寫景詩中,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活靈活現出南方雨景的靜謐,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卻又真切寫出北中國邊塞的雄渾。

就連描寫女性,也可以用左思的“脂膩漫白袖,煙燻染阿錫”來表現,而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則又表現了商女的迷離。

但讓我有點失望的是,我翻遍《詩經》三百首,卻沒有發現一個“煙”字。

應當說,當時燧人氏鑽木取火早已發明,刀耕火種的時代也已來到,難道《詩經》時代的人們還在茹毛飲血?亦或“煙”字被孔子全部刪減“斧正”也未可知,總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無一“煙”字,可以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中國詩歌中,最早出現“煙”字的詩歌作品是屈原《九章》中的《悲回風》,有名句:

“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而我認為中國古代寫“煙”又好又早的詩人,當屬魏晉的陶淵明,其《歸園田居》中有: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多美的詩句,恰似在用素描手法描繪我日思夜想遙遠家鄉的小山村。

至今也忘不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時,當時小學三年級的我,當讀到名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後,居然把詩句所表現的詩情畫意,與母親清晨起來,打掃農家小院後的情景融為一體。

長大後仔細回味,認為如果再加入元代詩人王冕“雨後千山淨,炊煙處處新”的元素,我認為這應是人間最美的景色了。

仔細想來,我們懷念過去,根本原因並不是過去人和事物的多麼美好!而是當時是我們用最美的芳華,把最真的情感付諸於這些人和事上,而這些人和事只是我們情感的寄託,是文學作品所謂的“意象”之所在。

就如每個人忘不了自己的初戀一樣。

初戀,就像煙花,在我們最美麗的青春裡,突然綻放,片刻的驚喜過後,就只剩下最美好的回憶了。

而至於初戀是誰?好像已並不重要了!

瞿秋*白在它的《兒時》一文中,認為人類想念“兒時”,禱告“兒時”,是感覺到“中年”不能夠前進的時候,就願意退後幾步,替自己恢復已經走過的前途。請求“無知”回來,給自己求知的快樂。

我特崇拜瞿*秋白,但他的這觀點我卻並不認同。

當然我能理解他當時的處境,在他被俘後寫出的作品,有時或許真是他言不由衷的表達。

正如前面所說,我們懷念“兒時”,並不是“替自己恢復已經走過的前途”,並不是“請求無知回來”,而是在成人的世界裡,去拾綴童年那刻骨銘心的記憶,去搜尋那早已失去的家園。

我們留戀過去,願意回到過去,也並不決定於過去的某人某事,關鍵的關鍵,在於我們忘不了的,恰恰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青蔥”歲月,電影《芳華》所表現的主題便是最好的證明。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

在縷縷炊煙的下面,定有母親忙碌的身影,隨著風匣啪嗒啪嗒的聲響,縷縷炊煙隨同點燃柴草的點點火星,飛出煙囪,在東方魚肚白的天際中,任意東西。

那個年代,飢餓如影隨形,始終伴我左右,一邊拉著風匣,一邊聞著四溢飄香的飯菜,飢餓感卻愈加的強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