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養豬很重要(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不過這一次的新式科舉之中,朱由檢將命題的權利交給了大明皇家科學院,而不是由自己再去親力親為出題。
畢竟在專業知識上,儘管只過去了一年時間。
但大明皇家科學院的不少研究員,自身的水平其實已經開始略高於朱由檢了,畢竟在前世的時候,朱由檢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而已。
畢業了這麼多年,還能剩下多少墨水呢?
但朱由檢也沒有完全不插手命題,還是與之前舊制科舉一樣,由他來出新式科舉第三考之中最後的一道大題,也就是關於大明發展相關的題目。
這種題目一般來說都具有相當高的開放性,考生大多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認為大明還有那些地方做的不好,今後要如何在這些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
毫無疑問。
這樣的題目無疑是對那些一心只撲在書本上的考生最致命的題目。
如果沒有足夠的相關知識,沒有對大明民生的一定了解,那麼拿到朱由檢所設立的題目,該懵還得懵,不會寫的是一點也不會寫。
畢竟,儘管表面上來看大明的大學院制度已經有了後世高等教育的雛形。
但說到底,還是朝廷選拔官員的考試,從新式科舉到大學院學習,到最後的出仕為官,為政一方,都是朱由檢劃定好的發展路線。
所以說,不僅僅要學習足夠的新學知識。
還要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儲備,這就是朱由檢對於今後新式科舉考試的預想,而這一次的新式科舉由於時間上更加充足。
考試時間是由朱由檢提前就規定好的。
在大明每年的四月初左右,如無意外,將會一直延續下去,而那“有教一方”的牌匾,這一次依舊沿用了下來。
對於地方的官員而言,沒有誰能夠拒絕這樣的榮譽。
只有這樣,地方的官員才能夠在新式科舉上花力氣,花工夫,盡全力配合為朝廷選拔人才而出力。
而在新式科舉如火如荼的準備期間。
朱由檢卻一有空閒,就跑到農業部去找徐光啟,因為朱由檢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徐愛卿...你可知大明每年肉類產量能有多少..”
到了農業部後,朱由檢的第一個問題就問的徐光啟有些懵神,支支吾吾了許久才開口說道:“回稟皇上..這..肉類產量,如今大明並未有專人做過調查統計啊..”
朱由檢搖了搖頭。
開口說道:“別小看這肉食的問題,百姓的生活條件將會逐步的越來越好,將會從最開始的只要能夠有個溫飽,不管是什麼糧食..逐漸轉變為對肉食的渴望,對蛋奶的需求,朝廷在這一塊難道就沒有一點佈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