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新制商稅的開始徵收。
顯然就是這種社會責任的徹底展現。
原本就罕見的反對聲音,也在東廠的貼心關懷之下,讓那些敢於高呼皇帝此舉與民爭利的無良奸商們乖乖閉上了嘴。
皇帝的勞動力就不是勞動力了?
朱由檢做的很多,但他還是感覺不夠。
時間轉的很快,大明崇禎一年一月,終於在所有人的期盼之下到來了。
新的一年,幾乎所有大明百姓都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大明月報》的成立,第一次讓百姓們能夠接觸到來自朝廷的各項舉措。
一些交通不便,百姓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州縣。
大明報社還貼心的準備的專門的講解員,不斷的在當地宣講來自朝廷全新的好政策。
天虎軍獨立第一旅、獨立第二旅開拔讓朱由檢第一次感受到了手裡有兵和名義上有兵的差距有多大。
河南、陝西那些原本想要藉著大災趁機作亂的亂民土匪。
讓天虎軍殺了一批又一批,火槍威力帶來的血淋淋的畫面。
讓當地原本深陷動盪的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律法。
地痞流氓?
乖乖改過自新去當地衙門領罪倒好,若是天虎軍來了還敢欺壓百姓,一顆子彈的成本朱由檢還是不放在眼裡的。
大明皇家稅局五萬稅丞的招收計劃遍佈全國,各地分支的稅務局直接開到了州縣一級。
商稅的重要性讓朱由檢在這方面特別願意花錢,畢竟花的再多也會源源不斷的返回來。
只不過在地區上面還是有所差異,像一些商業並不繁榮的地方,稅局的規模就會小一些,而對於江南和沿海地區來說。
商業繁榮的背後就是稅局規模的不斷擴大,別說州縣繁榮,就連下面一個小小的村子,有可能都因為種茶或者海外貿易而繁榮。
為此,稅丞的腳步就這樣,開始一步一步的丈量著大明每一寸土地。
新式科舉也徹底露出了規則的絕對優越性,皇帝的重視在封建社會制度下是一個很恐怖的東西。
吏部的官員腳底生風,乘著這股改革的春風不斷向各地撒下新式科舉的種子。
同時吏部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新式科舉主導部門這一件事情上,全新的官員考核體系讓大明所有官員為之沸騰。
全新的考核制度,為上至朝堂,下至為政一方的地方官員展開了晉升的全新階梯。
舉賢不避親,升官不看背景。
兩年考核接連為優秀,必定升官半級,三年考核為優秀,再升半級。
所謂官至一品,在全新的大明官員考核及晉升機制下,最快出仕為官二十年即可觸控。
而新成立的各個大學院,雖然在新式科舉的背景之下,被所有大明百姓認為是全新的大明官員培養的搖籃。
但朱由檢並沒有過多的進行解釋,反而對此頗為樂於見得,大明不怕官員多,怕的只是尸位素餐的官員太多。
佔著位置不做事,白吃飯?
恐怕在朱由檢的影響之下,還想要過這種好日子恐怕是有點難度了。
誰來替代這群人呢?註定被淘汰的註定是要被更加優秀的人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