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前唐平有過了解,這富義縣雖說表面上聽起來只有一口自流井一口大公井出名,但是整個富義縣,其實就是個大鹽坊。

鹽商多大家,裡面的關係錯綜複雜。

這次他代表的是大唐官府來打鹽井的,因為貞觀年間,鹽沒有納入專賣。

那麼大唐官府管家的鹽井出現,自然就會對當地各大鹽商帶來影響。

李家生意做的大,但是在富義縣,也不過是那十多家鹽商中之一。

李客問起,唐平也不隱瞞,直接就承認了。

本來他就想著,這些鹽商必定不會那麼安穩,因為新的打井和煮鹽的方法,對過去的鹽價有衝擊。

必然會要求講價,鹽商以後開採出來的鹽,成本低了,讓他們降價,他們沒問題。

但是問題就是這些鹽商手裡多半還存著鹽呢,而且數量不少。

這些鹽可都是按過去的成本弄出來的,這要降價,那就是虧本生意,和割他們肉一樣啊。

所以一旦大唐官府開始採鹽那麼他們必定會開始阻擾。

這蜀道難,本來就管理不宜,便是地方官府,要實施什麼政策也要受到當地豪紳的極大掣肘。

如果唐平不能把這邊的鹽商給搞定,那麼就算是官方的鹽井打出來了,想要好好安心採鹽,也沒有那麼容易。

唐平本來想著來了以後,先和當地鹽商接觸一下,而李客的出現,就是意外之喜了。

「聽說,這新式打鹽井的方法,比過去快了十倍不止?」

現在制井鹽,從鑿井、汲滷、輸滷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裝置投資頗多。

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最多的需十餘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

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

但是一直到了唐朝,技術都沒有太大的進步,真正的技術變革,要到了宋朝

(本章未完,請翻頁)

,才出現了卓筒井,也就是小孔深井,不過技術依然要比唐平的手壓井技術差了一個時代。

唐平沒有直接回答李客的問題,而是反問道:「不知道李兄對於我們開新鹽井有和看法?」

李客嘿嘿一笑:「平國公不用和我打啞謎,繞彎子了。我就直說了吧,我這輩子,最看中的就是這個臭小子,現在他能跟著你學本事,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便是耗盡家產也無所謂,所以我肯定是支援你的!」

這話半真半假,李白春闈之前大出風頭,訊息也傳到了蜀中,那李客確實高興的大宴三天賓客慶祝。

說是最重視李白,不算假,不過他能表示出全力支援唐平,一來是平時和李白的書信來往,知道唐平為人和在朝中的影響力。

二來就是崔家的生意,他眼紅,他不是想搶崔家現在的生意,而是想搭上唐平的船,做別的生意。

其他的鹽商或者會盯著這一隅之地,計較自己的得失。

但是李客看重的是唐平的未來,是能在其他地方賺錢的機會,所以為了那些東西堵上一把,便是放棄或者是得罪了蜀地的鹽商,在他看來也算不上什麼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