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周,請允許我介紹……我父親從大唐帶回來的、最珍貴的寶物之一——大唐皇帝御用寶琴!”

小阿布兩三步跨到黃色的綢布邊上,並不急於揭開綢布,而是用手撫摸著光滑的綢緞,再用聲情並茂的方式講解了一番此物的由來。

“20年前,我父親足足耗費2年時間,從巴士拉出發,從印度洋、過馬六甲,到了東土大唐。當時,唐國正是盛世時期,我的父親留在那裡待了一陣……唐國的繁華,讓他差點就不想回到巴士拉了。

“後來,唐國發生了內亂,我父親才決定回到故鄉。當然,彼時他已經在唐國待了四五年,甚至面見過唐國的皇帝,對那片土地上的風物瞭解很深。戰爭打響時,唐國上下都是亂的,我父親趁機蒐羅了不少寶物……其中,就有這一張、大唐皇帝命宮中匠人制造的御用之琴!

“當時,你們大唐的皇帝有一位寵妃,容貌絕美,精通音律、舞蹈。宮中常常要舉辦大型的歌舞節目,水平非常非常高……這張琴,正是為此而設計製造的一批樂器之一。

“可惜,這批樂器還沒正式問世,內亂已經起了,在大唐皇帝倉皇逃出都城之時,這些樂器遺落到了民間。輾轉幾番,其中這張琴,才到了我父親手裡。

“我父親一眼就認出這琴的寶貴——因為它是踩著盛世的尾巴‘出生’的,在它的身上,用了盛世時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藝……即便後來老皇帝下臺,新繼位的皇帝命匠人再按照這張琴的標準、重造一批宮琴,也再沒有一張比得過了。畢竟內亂之後,這個曾經強大的王朝,也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無意冒犯您的祖國,但我說的都是轉述我父親的話。據我父親說,在他離開唐國之前,內亂還未平定,其間毀掉的珍寶,是留下來的十幾倍!當時許多有能力的人,都在民間蒐羅宮中的寶貝,我父親也只是其中幸運的一個……”

聽小阿布這麼說,周道安明白,他話中有兩層意思:第一,這張寶琴的得來,並不是老阿布透過非法手段謀取,而是在戰亂時蒐羅到的。歷史上,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華夏到今天仍然在尋找這些歷史上遺落在外的珍寶,對內,用的是“迎寶回國”,實際上,則是“回購”。

小阿布說了這麼一番,意思就是,我父親辛辛苦苦得來的寶貝,是不能輕易“還”給你的,你得來買。

第二層意思,這琴是後無來者的!即便後來大唐皇帝仍舊打造了一批新琴,也只是仿著這把“祖宗”來做的。因而,它的寶貝程度無與倫比,更有歷史意義!因此,周道安要“交易”,價格還不會便宜。

但,不可否認,經過小阿布一番“廣告”,周道安的胃口已經完全提起來了!

說到唐琴,在周道安的認知中,赫赫有名者如“春雷”、“九霄環佩”、“獨幽”、“太古遺音”,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而結合小阿布所說的這張琴背後的歷史,周道安也想到了一張舉世聞名之琴的名字——

大聖遺音。

大聖遺音是唐肅宗剛繼位後造的一批宮琴,當時大唐正在“安史之亂”時期。但由於造琴的匠人還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因此,所作“大聖遺音”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由於古琴的七根弦、皆為聖賢所創造,故而為“聖人之遺”,此琴由此得名。

按照小阿布的敘述,周道安認為,大聖遺音是最符合其中歷史背景的。事實上,周道安也不知道,歷史上真有一位阿布·奧貝德的阿曼航海家,在公元752年抵達了我國的廣州,成為第一個被寫入華夏史書的阿拉伯人。他只是根據小阿布所敘述的時間線,以及“內亂”、“老皇帝下臺,新皇帝繼位”等關鍵詞,鎖定了這段歷史背景下所關聯的唯一可能的名琴——大聖遺音。

現在,故宮中仍然存有一把大聖遺音,這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但若按照小阿布的敘述,那把大聖遺音,還只是眼前這張琴的“後仿品”。

“我可以先看看它嗎?”

周道安嚥了口口水。

“噢!當然!”小阿布滿意地從周道安臉上讀出了“渴望”,他豪爽地一笑,用一個瀟灑的動作,揭開了蓋住琴的黃綢布。

這是一張“神農式”琴(古琴款式之一),琴面為桐木斫,形狀渾厚略呈橢圓。通身漆成黑色,但木質隱隱泛出栗色的光芒,顯得內蘊十足。這琴的斷紋不似後世故宮所藏的“大聖遺音”,呈現蛇腹斷間牛毛斷,而是光滑細膩中透出一點點梅花斷紋的影子——所謂琴不出百年不出斷紋,這張琴問世也才幾十年,但已經隱隱有斷紋出現,可見其木材選用精良。七根琴絃配合青玉所造的玉軫,泛出油潤的色彩,可見被經常保養。

“我可以上手看一下嗎?”周道安深吸了一口氣,內心有些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