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別說,潘德闖還真不是在胡說,他還真就給斯蒂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對啊!我之前還真是鑽了牛角尖了!”

“總覺得低端晶片生產出來也沒用,算力方面達不到咱們的需求。”

“可小潘這個提議好哇,一塊低端晶片,確實達不到咱們的要求,但如果多生產兩塊,那可能就夠用了哇!”

斯蒂芬也不由為潘德闖的提議拍案叫好。

要說起這個技術,那就不得不說,最近幾年摩爾定律已經開始漸漸失效的問題。

主因就是因為最近幾年,隨著半導體產業技術的提升,人們成產的晶片製程是越來越小。

從原來的一百多奈米,已經突破到了現在的三奈米,五奈米。

而隨著人類晶片製程的越來越小,人們主要使用的矽基晶片的潛力,已經快要被人們挖掘殆盡了。

而且隨著製程越精細,這成本也越來越高。

所以現在很多廠家,都在尋找顯得突破方向,來滿足他們對算力越來越高的追求。

而這裡面就以橘子公司,和菊花公司為代表。

他們兩家在這兩年就提出來一個非常類似的創意,那就是晶片疊加。

就是說一個晶片算力不夠,那就把兩個晶片,甚至三個晶片疊加到一起使用。

來滿足系統對算力的需求,而橘子公司老早就在這方面動手了。

就比如他們最近推出的一款電腦晶片,就使用了疊加的技術,就是把他們研發的上一代電腦晶片疊加到了一起。

鵝菊花公司那邊,最近也在嘗試,把手機晶片疊加。

來解決他們對高精度晶片不足的問題。

而所謂的晶片疊加,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把兩顆晶片上下疊加在一起。

其實是把兩顆晶片並聯在一起,這在晶片生產圈呢,也早就不是什麼新技術了。

很早以前就有人嘗試過了,也成功過了。

不過這種晶片疊加呢,也要面臨幾個問題,首先就是封裝工藝。

因為這玩意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封裝,你把兩顆晶片並聯。

那麼電子在兩顆晶片中間遊走,如果出現走錯路,或者迷路,你怎麼辦?

所以這對封裝的工藝就極高。

其次就是功耗的問題,本來一顆晶片就已經夠耗能的了,現在你搞兩顆並聯。

雖然算力問題是解決了,可這功耗卻也隨之放大了啊!

而且這個放大,可不是直接翻倍那麼簡單,功耗很有可能是呈幾何倍數向上翻的。

還有就是散熱,也會成為最新的問題。

所以這晶片疊加,可絕不是說說就能做的那麼簡單。

而隨著潘德闖提出的設想之後,這斯蒂芬立刻就開始考慮起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結果現在一查,好像還真就有很多公司,已經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

比如橘子的代工企業,還有菊花公司的一些關聯企業。

畢竟橘子公司已經做出了疊加晶片,而菊花公司那邊,雖然沒有直接明說。

但也在多個場合暗示了,他們已經掌握了突破晶片桎梏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