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選址(第1/2頁)
章節報錯
所以當那些人的後代,在這裡從新建起一座城之後,才會給這個城市取名叫青山城。
既然有了趙明堂的應允,楊一暖也就沒客氣了。
出了王城,就讓海瀾查駕著馬車,在城裡兜起了圈子來。
這青山城的建設佈局,和鑌鐵城差不多。
最內層的位置,是城主,或者說王室的居住區,是權力的核心地區,叫做內城。
從內城向外延伸,大概以十里地為半徑,畫一個圓。
這個圓內的房屋呢,就都是城裡的達官顯貴們住的地方。
這些人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將,不過無一例外,都是在趙家手下服役多年的老臣。
甚至有些人更是幾代,都在趙家的手下服役。
可以說,這些人是和趙家捆綁最密切的利益共同體。
所以他們有資格住在這裡,而在這些人的外圍,則住著一些豪商巨賈。
這些人也是和趙家關係密切的一些商販,或者是和朝裡的權貴們關係密切的商業團體。
這些人住的地方,就是中城。
而在中城的外圍,那就是廣大老百姓住的外城了。
這一片也是城裡面積最大的一片,從中城到外城的城牆之間。
這兩道城牆之間,足足能有十公里的距離。
由此可見這青山城到底有多大,這裡面住的又有多少人。
這天,楊一暖讓海瀾查駕駛馬車,就在中城這麼溜達的了一圈,就走了足足一下午。
到也不是說他們的馬車速度慢,而是因為人太多,速度實在起不來。
哪怕是在中城區,這裡的街道上,也益陽市人來人往擠滿了人。
最關鍵是這些人,也沒什麼安全意識,走在路上,經常左右橫跳。
對於身後的馬車啊什麼的,根本就是不管不顧。
所以他們只能慢悠悠的跟在人群裡。
而這麼一圈走下來,楊一暖也對這青山城的佈局,是有了個大概的印象。
等到快天黑的時候,他終於來到了中城的邊上。
這中城,和外城之間,並沒有城牆分割兩地。
不過在兩盤區域之間,卻有一條寬八米,深不知有多深的大河。
在這條河上,青山城人修了數十座橋樑。
每座橋上都是人來人往,人流如織的景象。
而在其中東側的一條七鵲橋的旁邊,楊一暖就發現了一處非常不錯的宅子。
這宅子緊挨著這條護城河,宅子的大門口,開門就能看到右手邊的三座大石橋。
楊一暖看了看這院子的位置,如果把這院子靠西側,和南側的院牆推倒。
然後改成兩排臨街商鋪,那肯定不用擔心沒人會過來買。
因為朝南的方向,可以面對那些從外城過來的普通老百姓們。
而朝西的這一排,則可以面相中城區的那些富豪客戶們。
所以這個院子,真的適合做他們的商棧,很有改造的潛力。
最關鍵是,雖然離得老遠,可他們卻發現,這個大院裡竟然有一座小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