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適合普及。

《新殭屍先生》顯然應用了更先進的,可以堪稱世界一流的換臉技術,給大家帶來娛樂享受的同時,是否也應關注其中的一些科技倫理問題?

《新殭屍先生》的技術應用,產生了兩種效果:讓逝去的演員復活;讓老去的演員恢復青春。

作為觀眾,我覺得應該思考一些東西:

當你看到林正英在片中宛若真人一般時,你會不會感到恐懼和彆扭?將死者在影視劇中復活,是否違反道德?

片方有沒有侵害肖像權?是否有利用死者博眼球,謀取利益的動機?

演技一向是評判演員的重要標準,也是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一個角色身體用的是替身,面部用的是換臉,那我們還需要演技麼?

如今娛樂圈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每年大量的藝校生找不到工作,如果大規模的使用ai換臉,將老去、逝去的演員重現銀幕,肯定會擠壓現有演員的生存空間,這個問題是否應該關注?

如果一個換臉角色的‘演技’爆表,他/她/它能不能申請評獎?獎項要不要接納這類‘演員’?

或者我們思考一點有趣的命題:ai換臉的演員和真實演員,哪個演技更好?

ai換臉的演員,身價如何?比不比得上爽子姐?

這些,僅僅是對影視行業的影響,如果我們再擴大一點,將ai換臉應用至社會,那問題會更多。

2018年,美國男演員喬登·皮爾和某新聞網站,聯合制作了一條***談論假新聞的政令宣傳篇,點選量破億。

2019年,德國紐倫堡大學的科研團隊釋出了一款應用,該應用透過攝像頭進行面部追蹤,從而讓影片裡的人跟隨使用者說話,使直播造假成為可能。

2020年,瑞士某研究所的科學家,用人臉識別方法檢測ai換臉技術,錯誤率高達95%。在這場ai與ai的對抗中,換臉大獲全勝。

新技術拓展了新的領域,倫理規範卻保持相對穩定性。當規範未能與時俱進時,二者之間便會產生鴻溝。

損害真實性。

換臉影片會增加獲取真實資訊的難度,如果公眾對被換臉前的內容不熟悉,很容易認為換臉後的虛假內容是真實的,從而造成謠言傳播、誤解產生、衝突加劇等現象。

威脅個人安全和公共利益。

一旦技術發展到可以被普通人掌握時,那犯罪分子就能更改監控內容、騙過手機應用的人臉登入系統、詐騙犯可以換臉成熟人、傳播黃色影片、侵權影片、偽造公眾人物發言威脅社會安定等等。

另外,製作換臉影片,需要提前收集照片、影片等資訊,勢必會形成對個人隱私安全的威脅。

總而言之,個人覺得不應掉以輕心,不要因為它能帶來娛樂和情懷,就釋放對其的善意。

面對新技術,我們要保持謹慎的樂觀……”

這篇文章,引爆了新一輪的熱點,迅速掀起“技術倫理大討論”。

與此同時,《新殭屍先生》在全網聯播,分賬較低,但架不住點播奇高,眨眨眼就打破了無數紀錄。

背後的一票大佬,當然看不上這點分賬,他們要的就是話題度,並且混水摸魚,順勢引導,將輿論引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

所以這個“技術倫理大討論”一爆發,張佳振等人準備的水軍團隊紛紛下場,就等著這波大戰。

(都看長津湖了嘛?我國慶一部電影還沒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