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你可曾婚配?(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朝有位尚書夫人,隨著丈夫告老還鄉,來到宥城,丈夫重病死後,她並未回到孃家,而是留在了宥城,沒有同子女爭房產田契,搬出了大宅,來到梧桐街一處小宅院居住。
一年後,開辦學堂,專收女子,人們這才發現,原來這位張妙儀年紀不過四十,未至耄耋,跟尚書的子女們年紀相仿。
一時間眾說紛紜,關鍵還是落在她與死去丈夫的年紀差上,大多歸結為她貪圖權勢,才願年紀輕輕給人家做續絃,結果人家子女不認,現在淪落到掃地出門的地步,還要拋頭露面謀生,誰會將閨女送過去,難道不學好?
張妙儀並未為自己解釋過什麼,直到周邊的鄰居發現,尚書的子女們竟同她有來往,逢年過節的都會來看望,門口的馬車騙不了人。
有人看見過,尚書兒子出門,張妙儀送出來,他行了見長輩的大禮,口中說了句:“小姨,外面風大,您回吧,兒子不敢讓您受風。”
稱呼她為小姨,卻自稱兒子,許是人家親孃的本家妹妹,為了照料外甥們,才甘心做了填房。
此話傳來,對張妙儀的風評變了幾分。
後來,有些小戶人家,對女兒愛重,或是希望她們日後能嫁個高等人家的父母,將自家女兒送了來,張妙儀預備的學堂才漸漸有了人氣。
更多的人持觀望態度,尤其那些顯貴富賈,更不肯輕易將女兒送來。
直到一年過以後,在張妙儀這裡求學的女子,出落得有禮大方,學識談吐皆不似凡品,她一肚子學問的事才徹底散開。
年紀輕輕,才貌雙絕,竟肯為了自家姐姐的孩子,捨身過門,一生照料孩子,尚書家的兒子個個高中,為官順遂,女兒嫁的人家平順富足,皆是好結局,就連尚書,她也伺候床前到過世,死後還不肯分家產,自己辦學養活自己,遇到那種拿不出錢來的女子,竟是連銀錢也不肯收,還要貼補飯菜,世間哪裡能有她這般有情有義的人呢?
張家的門檻險些被踏破,從她手下學出來的女子一茬又一茬,或回家,或嫁人,孃家婆家皆贊一個好字,自此,去張家學堂,並不只是一個認字讀書的地方,對跟多女子來說,是可以嫁好人家的路經,張妙儀不管送來的父母是何目的,對收進門的女子悉心教導,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家業貧薄苛待,更不曾因為官宦人家的地位而殷勤。
管教起來,也不許家人多嘴,對每一個女學生都十分嚴格。
人人都道,她是個好人,卻又極有脾氣,平日不愛與人來往熱鬧,喜好聽書下棋,是以在宥城住了近十年,也並沒有幾個密友。
她來到雲錦坊,先是青梅認出來,忙請了李沐芷出來招待,張妙儀打量了她許久,才道:“我只說你是個好樣的,旁人還不信,今日一見,果真如我所想,李姑娘,著實是個妙人。”
李沐芷受寵若驚,淺淡一笑,行了晚輩的禮:“多謝先生誇讚。”
她身為宥城人,自是聽過張妙儀的事,一直以來,她都以為她是一個威嚴肅穆的老婦人,今日一見,卻見她語笑嫣嫣,全然自在,雖說年紀有五十,卻看上去年輕很多。
許是心寬的道理吧,李沐芷心裡默默地想著。
張妙儀從未登門雲錦坊,就連父親掌事最輝煌的那幾年,別說定製衣裳,就連一塊布匹都沒買過,要知道,那時候的雲錦坊上到廟堂下到市井,頗具盛名,誰家嫁娶生辰,要是沒一件雲錦坊的衣裳,彷彿就過不去。
可她偏偏在雲錦坊大不如從前的時候來,言語間和氣可親,李沐芷著實有些想不明白。
張妙儀轉了一圈,對外間裡間掛著的衣裳都不滿意,李沐芷不慌,有點身份地位的人,一般都不會買外面的衣裳,而是要她拿出花樣冊,挑出心儀的花樣,再商量清楚細節,由李沐芷量尺寸親手縫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