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十四章 勤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放在從前,張蒙十有八九意識不到曹操的真意,被嘲笑了還稀裡糊塗跟著高興,即便意識到了,也必會惱怒失態,更添笑柄。
現在的張蒙心智成熟,僅僅微微一笑,淡然道:“那麼孟德兄來此,想當什麼大官?”他成為了張蒙,又不甘心僅僅只成為張蒙,合兩世之所學所知,改變勢在必行。
這個回答出乎意料,曹操一愣,旋即打個哈哈敷衍過去:“臣從君命,身不由己。”
張蒙點頭道:“孟德兄高見,我也是這麼想的。”
曹操嘴唇嚅囁幾下,欲言又止,看向張蒙的眼神卻變了,接著看了眼天空,緩緩道:“人間生變,天相自兆。烏雲去而復來,這場亂局怕是沒那麼容易收尾。”
張蒙望著不遠處董卓軍隊的旌旗,道:“這麼說,方伯的軍隊恐怕仍然不得入城了。”
當世尊稱州牧或州刺史為“方伯”、“牧伯”,這裡的“方伯”指的便是幷州牧董卓。
曹操道:“不要說董公,東郡橋公的部隊已經被打發回去了,丁公所部同樣被勒令駐紮城外,都是剛傳出的命令。”
東郡太守橋瑁與董卓、丁原相似,也是受到何進直接徵調入援的外地官員,不久前才率軍經過成皋縣,沒想到連雒陽城池都沒見著,就得打道回府了。
張蒙道:“橋公行軍未至而大亂已經平息,折返回去無可厚非。董公客兵,不能進城算在情理之中。丁公身為九卿,所部軍隊即便無法盡數入宮城,駐防雒陽外城的當是可行之舉,更何況大將軍生前明顯有意如此安排,怎麼朝廷忽而改弦易轍,不讓他進城了?”
曹操似笑非笑,道:“何止丁公的人馬,除了先期抵達雒陽的王公節外,其餘大將軍外派募兵歸來之人,統統不許進城。”
何進早前為了對抗十常侍,召集董卓、丁原、橋瑁等現成外援之餘,還派出許多府內將官,分頭前往各地募集新兵。“王公節”即大將軍府掾王匡,先期去徐州徵調了五百強弩兵,在此次宮內鉅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有騎都尉鮑信去泰山郡徵兵、都尉毌丘毅去丹陽郡徵兵、行軍司馬張楊去幷州徵兵、參軍張遼去冀州徵兵等。他們中只有少數在鉅變前返回了雒陽,而今聽曹操說來,大多數應該都被朝廷拒之門外了。
“這些都是大將軍當初派出去的,按理說該回城覆命才是。”張蒙好生納悶,“莫非太傅當政,不信任董卓、丁原等外地武人?畢竟彼等部曲久在邊地,與羌胡雜居,粗俗兇暴,城內大亂餘波未了,貿然縱他們入城,對治安不利。”
何進為了充盈自己的人才庫,大肆延攬來自五湖四海的豪傑名士,渠道極廣。比如張楊與張遼,本來分別在丁原手下任武猛從事與兵曹從事,後受丁原推薦,進入大將軍府為何進效力。袁隗若不信任丁原,確實有可能連帶不信任張楊與張遼。
曹操聞言,淡淡說了一句:“那麼王、鮑二人呢?”
王匡與曹操一樣是蔡邕好友,因慷慨好施而聞名,常年在雒陽交遊;鮑信出身的泰山鮑氏則是有名望的地方望族,族中成員任職朝中的大有人在。防著外地軍頭還情有可原,可防著這二人,就耐人尋味了。
“太傅主政,到底作何打算?”
曹操解釋道:“太傅另有諭令,天子大受驚擾,亟需撫慰寬導,在此期間,除卻重臣近侍,杜絕外人打擾,陳留王也是相同境遇。”
張蒙道:“我是宿衛永安宮,難道不能入宮?”
曹操微笑起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張蒙出身的敦煌張氏是地方大族,按照當下正常的晉升階梯,經過幾年的鍛鍊,在合適的時候將出任地方鍛鍊實幹能力,之後或是調回中央為官,或是繼續在地方做事,全憑造化。但在不正常的時節,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天空灰濛濛的,四野也多是狂風暴雨過後殘敗的枯枝敗葉。遠處大道上,皇帝的乘輿儀仗卻在各色旗幟華蓋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鮮亮麗。
匆匆趕來迎駕的文武百官以及禁軍將士組成了龐大的隊伍。
位於最前方的是負責止人清道的警蹕部隊,領頭騎士明甲當身,呼吒不止,正是虎賁中郎將袁術。在此之後,滿眼都是翻飛的羽旄、旗纛、氅麾等儀仗。夾雜其間,便見六匹駿馬齊駕、氣勢非凡的皇帝御輦金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