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四章 真英雄也(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有先了解大勢,張蒙才能清晰地判斷自己的處境以及接下來的要做的事。身體原主人的記憶在出城後不久戛然而止,出城前兵荒馬亂、隨波逐流,所知也極其有限。
“史兄,大將軍死後,宮內情形如何了?”張蒙略略沉吟,隨即發問。
“大將軍”即當今天子的舅父何進,這次宮廷政亂的起因主要便源自他與宦官兩黨之間的火併。張蒙離開雒陽前夕,何進就已經死在了宦官的手裡。
“大將軍既死,袁本初立刻召私兵反擊宦官,將趙忠、高望等閹賊魁渠盡數滅之。”史阿邊想邊說,語氣很是深沉。
“本初”即是現任司隸校尉袁紹的字。
終先帝劉宏一世,外戚、宦官與士人這三方中央政壇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歇。藉著妹妹一步登天的大將軍何進作為新晉外戚,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首先想到的便是拉攏士大夫一起對抗張讓、趙忠、段珪等權勢熏天的宦官“十常侍”。
他一方面解除“黨錮”,任用此前受到宦官政治打壓下野計程車人鎮壓黃巾之亂,積累軍政威望,一方面徵辟大量在野名士,或任為官員或收進自己府內為幕僚,全力網羅人才、收攏人心。
袁紹作為士人頂級家族汝南袁氏的後起之秀,得到何進的信任,成為何進最重要的心腹黨羽,何進與十常侍對抗的很多舉措都出自袁紹提議。
“袁紹......”
張蒙若有所思。前世讀史書,袁紹往往是一副志大才疏的窩囊廢形象示人,此時聽史阿提到其人,語氣中竟是難掩敬意。
“車騎將軍有異狀,亦被袁本初、袁公路、董旻、吳匡等聯手誅殺。”史阿往下說道,面有紅光,“我親眼看到車騎將軍的頭被長矛高挑著,兵士歡呼,巡遊示眾。唉,風光一時,最後落得如此下場,可嘆啊可嘆!”
何進之弟何苗同樣被授予高官,任車騎將軍,只是他既與何進異父異母,政治理念也與何進相左,一直被懷疑與宦官暗通款曲。
何苗統帶部分西園軍,一旦起事必成心腹大患。因此何進一死,袁紹先下手為強,聯合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奉車都尉董旻與何進的另一部將吳匡以雷霆手段除掉了何苗,將風險控制在了最低限度。
“樊、許二公等與十常侍勾結,袁本初又與太傅相合,皆擒殺之。”史阿輕咳兩聲,“這件事是後來我躲進師父家中時聽師父說起的。當時袁本初曾暗中派人請師父出山代為動手,但被師父拒絕了。”
太尉樊陵與河南尹許相都是十常侍矯詔任命的官員,此二人均出生世家高門,但被認為依附宦官,且掌握相當數量的禁軍。袁紹殺了何苗後,為避免這二人對己方不利,透過叔父袁隗的身份地位,召他們相見,設伏兵執行斬首行動,防患於未然。
“袁本初真英雄也!此番若無他,大漢社稷必然淪入閹豎之手!”
張蒙聞聽袁紹的種種事蹟,即便懷有前世的偏見,可是依然沒來由生出一股豪邁之氣,慨嘆不已。現世的他往日只見過袁紹寥寥幾面,並無過多接觸。若只憑前世從書籍中得來的印象,他完全無法想象,真實的袁紹竟還有如此雷厲風行的一面。
不說別的,只從史阿的描述便可知,袁紹在何進被搶先發難的十常侍設計殺害後,仍然臨危不亂,從容布策,化被動為主動,直到最後力挽狂瀾。此等表現,足可稱為此次雒陽大亂中最閃耀的政治明星。
“為了斬草除根,袁本初後來關上宮門,下令凡有嫌疑者,無論長幼皆殺。受牽連而死之人逾二千餘,宮城內血流漂杵,屍積如山。”
張蒙聽到這裡,搖頭嘆息:“可惜不辨忠奸,殺伐過度,多少有違仁德。”他有兩世的見識,看待問題自是更加理性客觀。
史阿面不改色:“我聽師父說,重疾需猛藥,不這麼做,漏網之魚得以苟延,貽害無窮。哼哼,像我屯長、曲軍侯那樣的賊豬狗,最好也統統死在城裡,以免再去禍害其他人。”言辭激烈,看來對袁紹的鐵腕手段秉承支援的態度,“群閹全被掃蕩,我出城前風聞朝廷百官以太傅袁公為首,將迎奉天子回宮,看來朝中格局將有大變啊。”
張蒙心中一動,問道:“天子去了哪裡?”
史阿搖了搖頭:“這我就不知道了,一路上來,到處都是散兵遊勇,很不安擔。天子要保證安全,想必得藏在個極為隱蔽的地方。”繼而道,“張君,我是個小人物,知道的只有這些,你將就著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