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江西也有四大產棉區和紡織區,即九江、廣信、袁州、吉安,其中兩個都屬於趙瀚的地盤。

萬曆朝的《吉安府志》記載:“地不蠶桑,衣木棉。”

袁州府在正統朝以前,農民將棉布、苧(麻)布運往安慶賺取糧食代秋賦,非常不方便。正統朝的分宜知縣周瑛,請求朝廷以棉布、苧布直接折米充賦,並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一個府的農民,用棉布、麻布代替秋糧上稅,可想而知當地的紡織業是很興盛的。

但是,沒有形成江南諸府的規模,也沒有出現大型紡織廠,都是織婦在家裡自行紡織。

如今趙瀚已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

臨江府,著重發展藥材、冶鐵、商貿。

袁州府,著重發展紡織、冶鐵、陶瓷、商貿。

吉安府,著重發展紡織、布染、陶瓷、商貿。

贛州府,著重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桐油、木漆、油茶、菸草等等)和商貿。

為啥都有商貿?

因為都有水運重鎮啊,商貿本來就發達!

在趙瀚取消苛捐雜稅之後,轄地之內的商貿更加繁榮,許多外地客商都願意來做生意。而商貿的發達,又能拓展各種商品的市場,客商會帶著本地特產遠銷各省。

至於水轉大紡車,是南宋時期誕生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紡車的30多倍,每天可紡麻紗一百多斤。

可惜,棉花纖維太短,不適合這種水力紡車。

因此在棉布普及之後,水力紡車也被淘汰,到明末幾乎已經絕跡。

趙瀚決定三步走:

第一步,重建水轉大紡車,大量紡織麻紗。再將麻紗賣給織婦,由織婦紡織成麻布,這種麻布也是有市場的。

第二步,改進水轉大紡車,令其適用於紡織棉紗,慢慢催生出規模化產業。

第三步,改進織布機。當棉紗能大量快速生產之後,商家必然自己投資改進織布機,技術研發的良性迴圈就此形成。

江西水網密佈,不利用水力機械就太可惜了!

來到客棧住下,徐霞客開始整理日記,修改他遊覽龍虎山、麻姑山的文章。同時,他還要記錄剛剛的見聞,《徐霞客遊記》也是要寫事件的,而且暗戳戳使用春秋筆法,只江西遊記就諷刺了好幾人。

“咚咚咚!”

隔壁響起敲門聲,接著又傳來一陣對話。

“世載兄,你看我弄到什麼好東西。”

“《大同女將錄》?這本書我看過,皆不守婦道之女子也。”

“嘿嘿,你再翻開看看。”

“咦,竟有插畫,哪家書坊所印?”

“吾也不知,反正有人暗中售賣,價錢還挺貴的。”

“莫急,容我一觀畫技。”

“……”

徐霞客看過《大同集》,那玩意兒已經傳到撫州、饒州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