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太子爺體察民情】(第2/3頁)
章節報錯
“你是做什麼營生的?”趙匡桓問。
中年回答說:“回稟殿下,草民是替東家跑生意的。”
趙匡桓問道:“跑什麼生意?”
中年回答說:“最初是在沉陽、遼陽那邊收山參,運到旅順這邊來賣。後來開始收皮毛,東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前幾年還去海蘭泡開了分號。”
“我沒問東家,我是問你自己。”趙匡桓道。
中年說道:“草民是旅順分號的三掌櫃,專門跟南方商人接洽,把東北貨物賣到南邊去。”
大掌櫃可以理解為總經理,二掌櫃相當於財務和行政總監,三掌櫃則負責銷售和運營。
趙匡桓問:“你每月多少工錢?”
中年詳細回答道:“月俸15塊錢,年底還有紅賞。若是做成大生意,則東家另有獎賞。”
趙匡桓笑道:“那你算是有錢人。”
中年人也說:“託萬歲爺的福,趕上了好時候。草民年少之時,到處都兵荒馬亂的,生意根本沒法做。幸得陛下掃平四海,才有瞭如今的好光景。”
趙匡桓又問:“家中有幾個子女?”
中年人說道:“四女一子,兒子是三十多歲才有的。不過草民並未寵溺,該打還是要打,如今都已小學畢業了。學習還算不錯,估摸著能拿到中學畢業證。若是考不上公費生,到時就自費讀大學,說不定今後還能當官呢。”
“那就祝令公子金榜題名。”趙匡桓拱手說。
中年連忙下拜:“哎喲,殿下折煞草民了。借殿下吉言,犬子若能金榜題名,必定做那忠君報國的好官。”
趙匡桓又招來數人詢問,發現旅順這邊欣欣向榮。
主要還是明末遼東打爛了,地廣人稀,又減免田賦多年,農民全靠種地都能過好日子。至於城裡,特別是碼頭,有很多進城的農家子,只因城市和碼頭賺錢快,比土裡刨食更有勁頭。
也問了兩個商家,都說官吏並未盤剝,每年按規矩繳納鋪稅。
繼續往北,路過一個村落。
趙匡桓先是叫來個老農,問道:“老人家,你祖籍哪裡啊?”
老農回答說:“草民是從南邊來的,朝鮮族。不過草民的老家,聽說也划進遼寧了,前些年萬歲爺打下來的。”
“那你漢話說得很利索。”趙匡桓道。
老農說道:“草民年輕的時候,被韃子抓來遼東種地。天天都挨鞭子,不是人過的日子。後來,又跟著韃子去河北,還是給韃子種地。回到遼東,總算被朝廷救了,還討到老婆分了地。草民這條命,都是萬歲爺給的。”
“村裡的朝鮮族很多?”趙匡桓問道。
老農伸出一個巴掌:“老家在朝鮮的就五個。還有十二個遼東本地人,三個江蘇的,兩個安徽的,兩個江西的,一個浙江的。早前村子裡就我們這些,那會兒到處都是荒地,全是我們這些人開墾出來的。後來又遷了十多戶進村,村長也是那陣來的。村長是跛了腳的大同軍,帶著全村父老挖水渠,這水渠挖通了,糧食也收得更多了。”
“村長在哪?”趙匡桓喊道。
一箇中年農民蹩腳跑來,褲腿上還有泥巴,應該是剛從地裡趕回來。他來到太子跟前,立正站得筆直,握拳橫臂在胸前,給太子敬軍禮:“原大同軍新編第十三師一旅一團上士李寶貴,參見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