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蒲槃拿出全部存糧,救活無數百姓,還免了所有佃戶的欠租和欠銀。

此後時來運轉,接連有了四個兒子。

非但如此,大同軍收復山東,得知蒲槃的義舉,當即讓他做代理縣丞。分田完畢,代理縣丞轉正,三年後又異地升遷為知縣。

命運就如坐過山車,四十多歲的蒲槃,沒有兒子,家財散盡。突然之間,兒子一個接一個生下,自己還官運亨通起來。

蒲松齡的童年時代,總是聽父親嘮叨: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做善事就有回報,老天爺不會辜負善心人。

這個時空的蒲松齡,肯定不會再寫《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當中,很多故事都有現實隱喻。兵災、蝗旱、瘟疫反覆蹂躪,山東幾乎變成鬼蜮,人口稀少之下,佃戶能與地主同桌吃飯。蒲松齡就是在那種環境長大,鬼怪故事聽了無數。很多時候,他還把清軍暴行也寫在故事裡,需要配合當地縣誌才能讀明白。

而如今的蒲松齡,一心只想著科舉做官,對寫沒有半點興趣。

運煤船行至揚州,眾人下船登岸,隨便找大通鋪住下,等待著下一條南行船隻。

揚州愈發繁華,繁華得人口爆炸。

城裡的許多無業遊民,寧願在揚州瞎混,也不去北方謀營生。就像北上廣深的打工人,在社會底層掙扎也樂意,根本看不上其他小地方。

城外都已經住滿了,去年因為失火,官府還清理了窩棚區。

江蘇布政使徐穎無法忍受,也不讓朝廷出錢,自己動用江蘇財政,強行將窩棚區的貧民,遷徙到河北的各個縣城。

在客棧大通鋪住了幾天,這些山東士子到處遊玩,倒是寫下了不少詩詞文章。

“有船了,徐佈政的官船!”

徐穎這是要回京述職,接下來職務,要麼做尚書,要麼直接入閣做輔臣。

張國維也搭上徐穎的官船,還沒啟航,這群士子就追上來,道明自己想要蹭船的用意。

“放他們上來吧。”徐穎笑道。

士子們歡喜異常,爭相上船拜見。他們都沒去過南京,這次想在南京過年,把各處景區都遊覽一遍。等體驗了南京的元宵燈市,便逆長江而上前往四川遊歷,有人甚至還想去西藏看看。

及至南京城外,望著雄壯巍峨的城牆,士子王甡拔劍高呼:“偉哉帝都,大哉京師,我輩生於盛世,當提劍超邁漢唐之功業!”

“哈哈哈哈!”

眾士子大笑,約好了進城就喝酒,而且讓最有錢的王甡請客。

王甡,字振生,號麓瞻,是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祖上出了三個進士,所以王家非常有錢,就算被分走田產也是大富大貴。

《聊齋志異》裡的那篇《馬介甫》,就是專門在諷刺王甡。這貨非常怕老婆,不但不敢納妾,甚至連父親都被老婆趕出家門,最終竟然病死在客棧裡。因為這事,蒲松齡在中年時期跟王甡絕交。

這時空應該不會再絕交了,因為王甡沒娶那個女人。此女因為父輩名聲太臭,直接被大同軍抄家,打散了全部移民去河北。

徐穎與張國維結伴下船,士子們過來拜別,然後一窩蜂湧進城裡。

“捷報,捷報,廣南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