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寺通事翻譯:“一百多年前,中國有位常勝將軍俞大猷。他留下了一套擊劍術,可以用木棍練習,隨時能夠換成真劍使用。這是生的體育課,每個月底,還會練習騎術和射箭。”

劍法、騎術、射箭?

馬維爾頓時就明白了,這是一所貴族校。在歐洲,只有貴族才能習這些,一來屬於家族不傳之秘,二來平民也沒財力習。

嚴邦奇捋著鬍子微笑:“陛下有言,古之君子有六藝。而今士子,不能只是埋頭苦讀,還當鍛鍊武藝強身健體。全國各省的校,皆安排了體育課程。不過嘛,只有我中兵馬司小,才請來高人傳授劍法、騎術和射箭。從本校走出去生,無論男女,皆文武雙全!“

鴻臚寺通事在翻譯的時候,直接自行省略一半,不這些是此校獨有的。

彌爾頓的教育觀點,也認為校該有體育內容。他讚歎:“中國的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所有的校都應有體育課。“

繞過操場,來到教室區。

這裡的教質量,還體現在班級人數上。全部都是小教室,每個班的生,不得超過2人,以免老師顧不過來。

嚴邦奇指著窗戶:“除了皇宮之外,這裡的窗玻璃最透亮,跟閣部衙門、金陵大一樣。“

陽光照在窗玻璃上,透射到教室當中,孩子們就在明亮的教室裡上課。

彌爾頓看得一陣恍惚,如此昂貴的玻璃,歐洲只有大貴族才用得起,就連小貴族都沒那個財力。

其實中國也差不多,製造玻璃的技術還不成熟。

一是比較脆。玻璃若做得太大,很容易就破碎了,窗玻璃只能做成許多小方格。

二是雜質多。普通民居和校的窗玻璃,或多或少帶著淡綠色,玻璃透光性不是很好。像眼前這種玻璃,屬於最頂級產品,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每年的產量也不多。

教室裡,正在上數課,教的是個位數乘法。

彌爾頓看著黑板上的算式,頓時有些迷糊。因為等號在歐洲雖已發明出來,但並沒有普及。此時此刻,就連笛卡爾都還在用“=”代表“±”之意,而等號則在用雙引號來表示。

一番詢問,彌爾頓終於看懂算式。

隨即走到隔壁班,這裡正在上語文課,教室裡傳來陣陣朗誦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聽生在誦讀詩歌,馬維爾連忙請通事官翻譯。

通事有些尷尬道:“用拉丁文寫詩我不會,只能翻譯大概含義。農民頂著午間的烈日給禾苗除草,汗水滴下打溼了禾苗下的土壤。有誰知道盤中的餐飯,每一粒都飽含著農民的辛苦?“

很可惜,兩位英國著名者,對這首詩並沒有太大觸動。

他們都是“民主鬥士”不假,但他們代表的階層,卻是貴族、地主、商人和小市民,也就捎帶著一些自耕農。真正的窮苦農民,在歐洲誰管他們死活?

彌爾頓禮節性評價道:“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連農民的辛苦也會關心。“

通事道:“作者是一位中國古代的宰相。“

兩個英國佬無話可,在他們的意識當中,一國宰相別盤剝農民太狠就算仁慈,吃跑了撐的去關心農民的狀況?

此時的英國,農業種植技術正在迅速發展,都快趕上中國的唐宋時期了。為了提高農業產量,一邊引進亞洲的耕種技術,一邊圈佔士地搞規模化生產,農民屬於必須有但偶爾又多餘的消耗品。

又逛了一圈,彌爾頓對通事:“先生,能帶我們去城裡最窮街區的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