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皇室族譜】(第2/3頁)
章節報錯
趙枋抹淚訴說著這些年的遭遇:
“崇禎年間,連年大旱,咱們村逃荒的人很多,便是趙氏主家這邊都沒甚餘糧了。”
“那該死的韃子,入關搶了好幾遭,咱們村次次都遭難。我大哥和三哥全家,因為避難不及,都被韃子給擄走,至今也不知生死下落……”
“韃子走了,李闖又來。李闖倒是沒大肆劫掠,做了一兩個月好皇帝。可李闖吃了敗仗,殿後的隊伍被韃子追殺,那些潰兵軍紀敗壞,把咱村子給搶了一個遍。李闖潰兵走了,韃子兵又追來。”
“那些不是韃子兵,都是投了韃子的大明邊軍。他們軍糧不夠,便逼著村中大戶給糧,拿不出糧食就要殺人……”
“這幾回兵災,村中父老逃散大半,趙氏主家也沒剩幾個。接著又是韃子做皇帝,縣裡缺人得很,我好歹考中過秀才,又熟知本地情形,便去應聘做了韃子知縣的師爺。那知縣其實也是漢人,搜刮起來比大明官老爺還狠。特別是跟大同軍打仗的時候,天天都派官差下鄉催糧。”
“咱們村裡的農民全跑了,佃戶交不起租子也跑了。那時還有瘟疫,逃也不曉得逃去哪邊,好多都害病死在半路上。”
“到後來,便是知縣的俸祿也不發了,讓當官的自己想辦法謀生。知縣就愈發盤剝百姓,便是城中大戶,也不堪忍受舉家逃命。城裡遭瘟疫死的,逃了的,還有餓死的,至少佔了七八成。好端端的縣城,轉眼就成了空城。”
“村裡的地也沒人種了,反正年年大旱,種地也收不到糧食。城裡糧價飛漲,我這個知縣的師爺,也著實買不起糧食飽腹,眼看著幼子活活餓死……”
“後來韃子要撤去關外,知縣跟著一起走。我不敢留下,留下來就是死,銀子和糧食早就沒了。我便央求知縣,帶著家人一起走。偌大一個趙家,跟韃子一起去關外的,只剩下寥寥四個人。也沒財貨帶走,家裡除了房子、傢俱、被褥,也就一屋子藏書。”
“書都留下了,祖宗不能忘,便把一整套族譜帶去遼東……回家拿族譜時,全村只剩十二戶,其中一半都餓得走不動路了。”
說到這裡,趙枋嚎啕大哭:“嗚嗚嗚……多好的村子啊,祖祖輩輩幾百年,說沒就沒了。”
難怪趙枋看到趙貞蘭那麼激動,以他這種遭遇,便是看到昔日仇人,都會產生他鄉遇故知之情。
趙瀚卻是聽得沉默,這就是北方百姓所經歷的。
趙枋還是地主家的少爺,也是一個考上秀才計程車子。換成普通人,只會更慘!
滿清當時不得不離開河北,因為在崇禎時期,河北就是一個爛攤子。滿清來了之後,在京城周邊跑馬圈地,更外圍的州縣則盤剝日盛,民生已經凋敝得不成樣子。這種情況,還疊加大旱和瘟疫雙重負面Buff。
滿清若是不走,留在河北幹嘛?
趙瀚沉默,兩位公主,還有後妃,卻聽得直抹眼淚。
真真的男默女淚。
趙瀚問道:“趙氏族譜你帶來了嗎?”
趙枋止住痛哭,點頭說:“帶來了。咱們趙家,遠祖為伯益,趙姓始祖為造父,出自先秦的嬴姓……”
剛剛還沉默的趙瀚,此時只想翻白眼。
這尼瑪,三皇五帝都來了,用腳後跟思考,都知道族譜純粹瞎編。
終於,趙枋說出更靠譜的:“我們這一支,出自天水堂趙氏。秦滅趙之後,遠祖遷居甘肅天水,漢代封侯拜相的趙公充國,便是咱們的祖宗。”
趙瀚問道:“跟宋氏趙匡胤沒關係吧?”
趙枋愣了愣,回答說:“啟稟陛下,天下但凡姓趙的,都認天水堂為宗。這宋朝,又被稱為‘天水朝’。”
趙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