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陰陽·變(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五城分別是成都、寶慶、南陽、開封、九江,九省以政務以大總管為尊處理政務,五城以令君為尊主持政務。
第二道政令是軍政徹底分家,各地駐軍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地方政務,各地駐軍只養兵練兵,所有糧草輜重皆由朝廷統一管轄,原大都督府輜重部具體管理。
第三道政令是軍制劃分,設六大帥府,十三大將軍府,五大帥府分別是雪狼帥府,統管海青、金川兩大將軍府,轄區海青、定康兩省;神鷹帥府,統管江夏、許昌、開封三大將軍府,轄區雲夢、大河二省及開封城;白衣帥府轄南鄭、巴郡及南陽三大將軍府,統管漢中、雙慶二省及南陽城;猛虎帥府統管長沙、九江、寶慶三大將軍府,轄區湘潭省、九江城、寶慶城;增設永珍帥府,統管詔南、夜陵兩大將軍府,轄區詔南、兩黔兩省,白澤帥府拱衛成都。
第四道政令為保證各城池日常安定,在各城池增設巡防營,負責城池日常治安維護,受城池主官節制。
第五道政令則是為了安定地方,剿匪等事,在各地方區域內設武威營。
第六道政令確立軍制品級,除大都督府,以三臺中樞臺為令,左右樞相為正一品,為武官之首,樞臺下置五大都督,分別是步軍大都督,騎兵大都督,水師大都督,輜重大都督,屯田大都督為二品;樞臺下六軍大帥為次一品,輔帥為二品,副帥為次二品同大將軍職位,參帥為三品,督帥為次三品,置常務班底,稱常務院,大帥、輔帥、副帥、參帥、督帥及轄區大將軍共同組成常務院,人數為單數,人員若有差,可增設參帥若干,其餘職務皆為一人,各大將軍依次效仿,同時確立以帥府、大將軍府、指揮使府、衛府、都尉府、校尉府、鎮府。
軍中共設二十一等級,大帥、輔帥、副帥、參帥、督帥、大將軍、副大將軍、參將、督將、指揮使、副指揮使、參使、都指揮使、衛將軍、衛副將軍、衛參軍、都尉、副都尉、校尉、副校尉、鎮府統領。
巡防營、武威營主將同副指揮使,依次而行。
第七道政令是確立官吏品級,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為相,為正一品,次一品為內閣總理、西臺令使,尚書檯主官政務,內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西臺執掌審查詔令並有封駁之權;正二品為督查院、客院、內務院中堂;六司改為部與各省大總管及五城令為次二品,三品至九品共計十四級,官吏名稱複雜,由各部及地方上報,如郡守為五品、縣令七品、鎮令九品等等。
第八道政令以尚書令、內閣總理、西臺令使、兩院、督查院、客院、內務院、大教育令及由明鑑司改組的國安院組成九人組決定國家事務,因為常在海棠園議事,後人稱海棠園常務議事,又稱海棠園,各地方依例而行。
第九道政令是民情院為公設機構,各地以百人為基數,舉三人,為鎮代表,各鎮為最基層,各鎮代表舉縣代表十人,縣代表舉十人為郡代表,郡代表舉十人為省代表,軍中依例而行,九省五城共計一百四十人,六部及以上共計七十人,軍中十三大將軍府舉一百三十人,共計三百四十人,每年召開一次大會議論國中不能決之事;同時增設教育令,主官各地書院,教化子民,開民智,大教育令為次一品,各地教育令與副大總管同級,不參與政務,但有上奏皇帝之權。
這是大朝會上的九大政令,而後晚朝時發五道聖旨,第一道聖旨為主要文官預設名冊,尚書令為衡陽郡公顧言風,內閣總理為南川縣公言瀾,西臺令使為渝縣公鄧崗,兩院中堂湘王世子蒙靖燁、督查院中堂為澄侯蘇青,客院中堂為萬州縣公薛震,內務院中堂為東川郡王蒙燼,國安院中堂由太子兼領,首任大教育令江夏郡公石英,政務部尚書嶽州縣公聶桓、軍議部尚書寧南侯顧晟、民商部尚書商侯塗山胤元、慎刑部尚書思南縣公卓柏青、將作部尚書永昌侯景頗、禮樂部尚書零陵郡王蒙信。
第二道聖旨為主要預設樞臺名冊,樞臺樞相為和國公陳之慶,步軍大都督南陽郡公達奚謙弼,騎兵大都督錦屏縣公佟嚴,水師大都督澄侯蘇青兼任,輜重大都督夜陵縣公朝群,屯田大都督內江縣公安魁。
第三道聖旨是預設九省五城的大總管和令君,海青省大總管平川伯高碩延熹;定康省大總管容縣侯雍禾;詔南省大總管樊子何;兩黔省大總管公孫博;湘潭省大總管嶽西縣侯董缺;雙慶省大總管武隆伯穆青;雲夢省大總管譚勇;大河省大總管郭雲;漢中省大總管汲弘;成都令韓延年、寶慶令海璃、南陽令容郡侯葉南、開封令桐郡侯莫更、九江令瞿灝。
第四道聖旨是預設六大帥及十三大將軍及重要武將,雪狼帥府大帥金城郡侯狄信兼領海青大將軍、輔帥兼領金川大將軍海清縣侯景沐,副帥渠侯石渠達平,參帥稷縣伯骨斯蠻,督帥白馬伯沈鈺,五人組成常務院,領十五萬大軍,準備北進西域、隴地事宜。
神鷹帥府主帥淮侯宣松,輔帥兼領江夏大將軍北川縣公顧希風、副帥兼領許昌大將軍京山侯譚忌、參帥兼領開封大將軍夏侯周策、督帥慶陽伯桓固,由五人組成神鷹軍常務院,領二十萬大軍,主要防禦來自大陵和大寧的騷擾。
白衣帥府主帥秦王蒙煥兼領南鄭大將軍、參帥紫陽伯梁孝嗣、督帥略陽伯陸繹、巴郡大將軍江津伯獨孤弼、南陽大將軍江夏郡公世子石遵,五人組成白衣軍常務院,領二十萬大軍,準備北上關中。
猛虎帥府主帥吳國公餘賡,輔帥襄陽侯鄧昂兼領長沙大將軍、副帥衡南伯鄭希、參帥兼領九江大將軍楚郡侯霍幼疾、督帥兼領寶慶大將軍寶慶侯蒼舒翰,五人組成猛虎軍常務院,領二十萬大軍,準備西進大楚事宜。
永珍帥府主帥建寧郡公景逸,輔帥越嶲伯王淵、副帥永昌伯馬炯、參帥夜陵大將軍夜陵侯宋季、督帥兼領詔南大將軍開南伯夏侯信,五人組成永珍帥府常務院,領十萬大軍,以安定西南各部的為主。
白澤帥府無大帥,輔帥由內衛大將軍渝侯安粲兼領,參帥南川縣公世子言闕、納雍縣公靳輔領督帥,白澤府無常務院,僅受皇帝指揮,由原內為班底並抽調各地邊軍共計三十萬人組成,駐守成都周邊各郡縣。
第五道聖旨是太和四年底召開改組後的第一次民情代表大會,討論各官職人選確定。
“朝九晚五”給大宣的朝堂、軍方重新洗牌,除了潭國公葉伯懷、湘王盧崇宗、韓國公卓白陵養老以外,只有一個涼國公路平被閒置,此舉意義深刻,也代表著蒙琰的態度,而後在蒙琰又召雍王蒙靖翊、方克明、袁懷英三人為御書房行走,分班隨侍陛下左右。
“辜月新政”基本確立了大宣的軍政班底,確立了民情院的大教育令以及國安院地位,軍政分家的步調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