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城之戰,是顧馳淵謀反後,大梁朝的第一場平叛戰。

徐修知道此戰意義重大,只能勝,不能敗。

是夜,他親自指揮八萬將士夜襲東陵城。

南門雖然相對薄弱,但東陵城城牆堅厚,並不是那麼好攻的。

一批批將士踩著雲梯上去,被城頭計程車兵砍殺落下,後面的人,又再次跟上。

他們幾乎是踩著屍山血海,終於登上了東陵城的城牆。

戰爭持續了一個晝夜,到第二日的黃昏時分,徐修的大軍才算徹底掌控了形勢。

大軍稍作整頓後,即刻開拔前往南江。

饒是顧驍野爭分奪秒,不敢耽誤一刻功夫,但他們在江陵道,還是不得不停下。

顧馳淵的人馬,早已在江陵道等著他們。

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

從蘆葦蕩之變,顧馳淵擁立臨江王,正式向天下發出檄文開始。

他就一天也沒閒著,忙著拉攏策反各地郡守。

江陵道以北的郡縣,顧馳淵以蠱惑人心,說動對方造反為主。

江陵道以南,尤其是南江以南的各郡縣,是顧馳淵拉攏打壓的重點。

願意歸附的官員,維持原職且給予厚賞,不願歸附的,直接出兵武力鎮壓,當場斬殺。

南江的軍隊,都是韓知禮的老部下,又融合了當年曆城袁讓的軍馬,軍士紀律嚴明,打起仗來頗有剽悍之風,是以南方諸郡幾乎無人能阻擋。

短短不過三四個月時間,顧馳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南方二十餘郡縣收為己有。

在所有人都以為,他的目標是南方各郡縣時,他卻突然出兵,攻佔了九江、江陵一線,並且派重兵防守,對抗即將到來的顧驍野大軍。

也正是在攻下九江江陵一線後,顧馳淵授意下屬,擁立臨江王劉世為帝,重新建立大魏朝。

顧馳淵被大魏朝新帝劉世“冊封”為兵馬元帥,統領全國兵馬。

軍務之事,乃至於朝中大事,俱都決於顧馳淵。

名義上劉世是皇帝,但,誰人不唯顧馳淵馬首是瞻。

顧馳淵在江陵道設下重兵布控,嚴陣以待顧驍野,是有自己的心思與打算的。

他知道以他目前的實力,尚不足以將顧驍野拉下帝位,更不可能一統全國。

他最終的目的,是要與顧驍野劃江而治。

江陵有橫亙東西的長江,是他的第一道重要防線。

顧馳淵希望這個天下,短期內將會是大魏大梁兩個國家並存。

等到大魏站穩了腳跟,有了資本,再與大梁朝真正一較高下,到那時,或能實現天下一統之大局面。

這,便是顧馳淵的終極謀劃。

*

江陵道的這場戰爭,並不好打。

時值汛期,連日陰雨連綿,江水暴漲,成了一座天然的屏障,隔開了兩江對岸。

大軍幾次試圖渡江,卻因江水過大,對岸又箭矢如雨,終未能成功。

哪怕百里長安的玄甲軍趕到,卻也只能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