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英奇今日入朝時,年僅八歲的小皇帝坐在龍椅上,還在打著哈欠。

朝臣在底下奏事,小皇帝竟腦袋一點一點地打起了瞌睡。

朝會由中常侍鄭義主持,宣佈了顧英奇的任命、商討了幾件政務後,就宣佈退朝。

說是商討,實則完全就是鄭義一人決定。

底下大臣們噤若寒蟬,唯唯諾諾,不敢多言。

散朝後,鄭義特意留住了顧英奇,笑逐顏開地恭喜顧英奇就任大將軍一職。

“顧大人平定南方叛亂,功勞甚大,咱家給皇上推薦,想要冊封大人為大將軍,司徒梁鴻、諫議大夫潘宗一流竟極力反對,虧得咱家相勸,皇上這才決意召大人入京,以後皇上安危,天下局勢,就都有託於大將軍了……”

顧英奇應付一番,從朝堂出來,司徒梁鴻竟在殿外等著他。

對方語重心長地說:“顧大人的太守之位,乃是先帝所封,顧家世食皇家俸祿,當常思君恩,勿要忘本啊。”

顧英奇兩廂不得罪,自是也應了,但心裡卻明鏡似的,知道梁鴻意有所指。

也知道鄭義提拔他,只是想要拉攏他,為己所用。

說白了,就是想將顧英奇當做自己手裡的一把刀,震嚇有異志的大臣們。

而鄭義之所以會這般做,與當下朝廷局勢不無關係。

說起來,先帝膝下遺有兩子,大皇子乃榮嬪所生,年八歲,二皇子是先帝嫡子,為楊皇后所生,年僅六歲。

榮嬪家世普通,父親是京都一個六品小官,母家根基薄弱。

楊皇后卻不一樣,她是前丞相楊賢的女兒,楊家乃是數朝重臣,在京都可謂一呼百應。

先帝去世後,以中常侍鄭義為首的閹黨堅稱立長不立幼,欲要立沒什麼家世的榮嬪之子為帝,便於控制。

以楊賢為首的百官一黨,卻堅持立嫡不立長。

雙方明槍暗鬥,爭得不可開交。

最終還是鄭義搬出了太后,藉著太后之名免去了楊賢的丞相之位,榮嬪之子才得以登上皇位。

但楊賢雖然被免,餘威仍在,朝中大臣也多有不服鄭義的,一度想要密謀廢帝,改立楊皇后之子。

鄭義知道大臣不服,藉故殺了不少人,但總還是心有不安。

恰逢顧英奇平定南方叛亂,鄭義便有意召顧英奇入京都,讓他統領全國兵馬。

在鄭義看來,顧英奇先前不過是個小小太守,而今能得他推薦入朝擔任大將軍,自然該對鄭義感激涕零,惟命是從。

“這朝中兩股勢力暗流洶湧,遠比我想的還要錯綜複雜。”

顧英奇道,“我先前本還打算獨善其身,如今怕是不能了。落兒覺得,我該站在哪一邊?”

“顧伯伯心裡想必已經有了答案,只是還有所猶豫而已。”

許落緩聲道,“古往今來,閹黨專政,向來只是一時風光,到最後必定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有道是邪不勝正,朝廷如今局勢混亂,正需要有才能有見識之士,撥得雲開見月明。”

“倘若顧伯伯能做到這一點,那在這朝廷之中,才算真正立穩了腳跟,也算真正贏得了人心。”

許落頓了頓,“至於鄭義之流,顧伯伯明面上不必得罪,只需虛與委蛇即可。”

顧英奇由衷道:“落兒不愧是公孫神算的高徒,三言兩語便如醍醐灌頂。伯伯知道該怎麼做了。”

許落提醒:“顧伯伯只別忘了我爹的事就行。”

顧英奇慨然答應:“你放心,這幾日我便去拜會刑部尚書,定會保你爹平安無事的出來。”

*

此後接連數日,許落都在府中陪伴許夫人,同時等候顧英奇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