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見本官不必下跪(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婉默默吐槽。
劉掌櫃道明來意,說要參觀水車。
劉婉便讓王敬帶他們去參觀水車。
一看到水車的運作模式,吳縣令激動得兩眼發光,不光親自上去踩水,嘗試一下車水的感覺,還跑到山上觀察水車是怎麼把水運上山的,有沒有效率等等。
一番折騰後,吳縣令的衣服靴子上都沾了些泥巴,但是他一點都不介意,還開心地說:
“今天找到了解決本縣旱地變良地的最好方法。也讓本縣應對旱災有了對策。王敬,你功不可沒,本官要為你請功。”
劉掌櫃問王敬這個辦法是怎麼想出來的。
王敬對外卻是保護孃親,只說是迫於山上這幾塊荒田無水之苦,於是自己邊琢磨邊想,很久才想出來的,試製了好幾次,今天才總算成功了。
吳縣令大為褒獎,讓他將平時設計時畫的草圖拿來看看。
還說,要讓王敬陪他去州府見州牧,將水車草圖進獻給州牧。若是被州牧採納推廣,屆時王敬會有大功。
劉婉覺得吳縣令還不錯,至少沒有貪功,把所有的功勞都據為己有。
但後來再一想,這古代的縣令不是也有KPI嗎?年底也要一年的政績。
如果沒有出色的政績,就會被調任,調到更偏遠的地區,甚至降職。
所以當縣令也是要做出一點事情給上頭看的。
當然,如果吳縣令真有意推廣水車,劉婉不介意把這水車的技術傳出去,造福天下。
現在的農業技術太落後,農民太苦。
於是劉婉點頭說:“敬兒,你就隨吳縣令一起去見州牧,若是能讓天下百姓都用上水車,那也是功德無量的大事一件。”
劉婉不吭聲,王敬都不敢說話。
現在見劉婉同意,王敬才敢跟著點頭。
這樣的場景落到吳縣令眼裡,自是王敬孝順的表現,又是一番褒揚。
劉婉便請鄭院長三人去自家的院中坐坐。
路上,鄭誠道:“水車的技術,乃是我大周朝農業機械的重要發明,我準備寫封信,向當朝的工部尚書舉薦。
吳縣令,你也可以向州牧告知這一事。吳縣令一力推廣水車,我也會和工部說明。”
吳縣令一聽,十分激動。
當朝的工部尚書是鄭誠的同年,關係要好,有鄭誠舉薦,肯定能被工部尚書重視。
雖然不是吳縣令自己發明的水車,但他作為地方的父母官,自是有一份功勞在裡面。
吳縣令平時經常會來和他喝茶聊天,作為一個地方的父母官,吳縣令有給了他足夠的尊重,鄭誠肯定會在關鍵時候拉吳縣令一把的。
怎麼說鄭誠以後都會長期駐留本地,在這兒度過一生,如果不和本地的父母官搞好關係,在這裡恐怕會舉步維艱。
他對這一任不好的話,下一任肯定也會知道,屆時,估計也不會給他好臉色。
做人總是要打提前量,往前看三步。
成年人的世界本來就是互相需要,抱團取暖,各取所需,談不上太多的友情。
這種互相需要,就足以維繫他們之間的關係了。
就在他們前往劉婉的宅子時,院外那個特立獨行的草棚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吳縣令近前,透過不算高的籬笆,道:
“你們這吊了個石槌,是做什麼用?怎麼看著有點像舂米的器具?”
鄭誠眼皮一跳,開啟籬笆門徑直進了草棚下。
在舂米的地方上下左右看了好一會,才冒出一句:
“你們竟然透過拆解,重新組合,製出新的舂米機械?這能省不少力氣吧?提高了不少效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