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自然不會拒絕。

明天欽差就要來宣旨,現在不準備,明天早上還真來不及。

王里正去叫人了,蔡氏留下陪著她說話。

劉婉順勢提了要蔡氏幫王敬做媒的事情。

蔡氏笑道:“你爹前幾天就和我說過,我當時就答應他了。

這是好事,你一個女人家能撐起這個家真是不容易。”

“是啊,我們是想趕緊去提親,定下這事,然後就把婚給結了,百日之內還能辦親事。”劉婉道。

王大志死了,還沒超過100天呢,按當朝的規矩,至親死後得守孝三年,不能辦喜事。但是如果能趕在百天內完成,還是允許辦喜事的。

所以好多人都會在長輩過世的百日內,趕緊把小輩的親事辦了。

劉婉也是最近才知道這個規矩的,當然就想趕緊把王敬的親事一併辦了。

她剛來時不認可早婚,但在這生活一段時間後,就明白現在的人為什麼早婚了。

如今因為醫療落後,生存條件差等種種緣故,這邊人一般的平均生存年齡差不多在55歲左右。

所以很多人四十就被稱為大爺了,到了五十就是老人了,甚至很多人50歲不到就過世了。

因此劉婉現在覺得,其實17歲成親也不算早,她對王敬結婚一事,也沒有那麼抗拒。

於是,劉婉和蔡氏約好了,後天上午去和謝鐵頭提親。

劉婉挺開心的,她發覺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朋友越來越多了,雖然不一定是深交,但至少有人肯幫她的忙了,這讓她感覺到了這個世界的善意。

這件事擾亂了劉婉的生活節奏,今晚上沒空給孩子們教課,讓他們自己複習,她則得去準備明天需要的香案,包紅包的銀子。

雖說是農家小戶,但欽差大人親自前來,肯定也少不了打點和車馬費。

劉婉看以前的宮鬥劇,總覺得宮裡來的人,不給點真金白銀就挺麻煩的。

她讓王孝準備了幾張20兩銀子的銀票,還有10兩銀子的銀票若干。

這點錢,人家京城裡來的官員肯定看不入眼,但有給沒給,代表了一番心意,感覺自是不一樣。

王孝一聽要花錢,挺糾結的,說:

“娘,人家可是大官,看得上這點錢嗎?”

劉婉笑道:“人家風塵僕僕,從京城舟車勞頓,為了咱的事操勞,咱不得需要和人家表示一下嗎?多少無所謂,是禮節。”

聽劉婉這麼說,王孝就明白了,也沒有再說什麼。

劉婉只能一點一點教,沒辦法,孩子們都沒見過世面,不知道人情世故,還好她是職場“老”人,應付這些人情世故不成問題。

王里正一忽兒喊了20多號人,都是王家的宗親,王老漢自然也是帶著幾個兒孫一起來幫忙了。

這種大事,王老漢一家要是不來,都不好在村裡立足。何況人家劉婉還是要給他兒子守節。

一時間,這些人開始搭涼棚,搬桌椅,擺香案,佈置場地,都沒劉婉什麼事。

劉婉索性做一些小吃,準備明天可以款待欽差大人一行。

欽差聽著名頭挺嚇人的,但終歸是個人,是人就要吃,劉婉不信他不喜歡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