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晉昭公 第1節 集體發財
章節報錯
現在,坐在晉國國君位置上的,是晉平公之子公子姬夷,史稱晉昭公。晉昭公,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在位,在位僅6年!出生年月不詳細,按照晉平公去世時大約40歲算,算他16歲生兒子,此時的晉昭公最多也就二十來歲!
也就是說,晉國自晉悼公壽未過30,晉平公壽最多40,到現在晉昭公,壽仍舊不過30。都是短命的晉國國君啊。
國君短命,那便會給卿大夫們足夠的機會為自已家族謀利,除非晉昭公也象其爺爺晉悼公那樣,自少年起便英明神武得很,否則,晉國是要危險了。事實到底又是如何呢?
我們就看接下來的晉國風雲吧。首先得看看現在晉國國內的政治勢力情況。
此時的晉國六卿基本沒動,除了下軍佐因智盈英年病逝,由其子智躒接父親之位擔任外,其餘沒變。此時六卿人事為:中軍帥佐韓起、趙成;上軍帥佐:中行吳、魏舒;下軍帥佐:範鞅、智盈。
楚國此時國君為楚靈王,這是一個信奉武力的楚王,一生荒誕無比。公元前534年,楚靈王居然趁陳國內亂,乾脆出兵滅了陳國,將陳國變成楚國的一個縣!要知道,陳國可以說是楚國最為忠心的跟班,此時居然被楚國所滅,真是匪夷所思!
然後,楚國又多次出兵討伐傳統世敵吳國,並滅了賴國。
有人要問,世界不是和平了嗎?是的,弭兵會盟楚國是簽了字的,但那主要是中原諸侯的事。象吳國根本沒參加弭兵會盟,所以楚國打吳國是沒問題的,滅了賴國這樣的東夷小國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陳國呢?陳國可是弭兵會盟上的簽約國,晉國難道不管麼?
晉國當然要管,但現在沒有工夫,因為晉國國喪嘛。
楚靈王正是利用了這個時間差,乾淨利落地滅了陳國。全世界都拿這個胡作非為的楚王沒有辦法,看起來,中原諸侯要當心了,大家還是抱緊老大晉國的大腿吧。晉平公去世,大家便又有機會去向晉國示好了。
晉昭公即位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辦好父親晉平公的喪事。這個喪事,卻令列國諸侯吃了一個大悶虧。我們就講講鄭國是如何吃悶虧吧。
作為當時的春秋諸侯之長的晉國國君晉平公去世,各國當然得去弔唁送葬。鄭國人認為既要去一趟晉國,乾脆也順便把朝見晉國新君的事也辦了,將貢賦也交交掉,省得再次出使晉國。
鄭國人是這樣想的,其他國家的人也都是這樣想的,畢竟,遠道而去,能夠一次性將事辦完了,那總是好的。
但是,奔喪送葬就是一個禮節性的問題,各國派出卿大夫去一趟就行,即輕車簡從即可。
而朝見晉國新國君晉昭公,那就是要帶貢賦去。帶貢賦是什麼意思?至少要用百輛車來裝,那就需要上千人護送的一支隊伍。
但令各國諸侯目瞪口呆的是,晉國人貌似對朝見新國君的事沒作任何安排,一切圍繞著晉平公的喪事。
根據周禮,諸侯五月而葬,什麼意思?就是象晉平公這樣的諸侯國君薨了,得停屍五個月後才下葬。各國派出前來弔唁送葬的卿大夫本以為,你晉侯抽個時間,將大家朝見、納貢的事先辦完了,各國的護送貢賦的相關人員都可以早點回國。
呆在晉國,每個諸侯國都有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這筆差旅費開支數目也是相當龐大的。
韓起作為中軍元帥,此時當然是主事的。本來,韓起已經作了相應的安排,但當韓起看到各國送來的大車小車的財物後,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召集了六卿開會,會議決議很快出來了:兼於先君對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先君之葬禮一定要嚴肅隆重,期間不得有其他的國事安排。
幾個意思?那就是說,咱晉國這幾個月內,只辦理喪事,不負責其他。
韓起派人對各國使臣說,因為先君剛走,寡君尚處於極端的悲傷中。況且,現在正處於服喪期,總不能違反喪禮,穿上吉服來接見大家吧。
言外之間,你們這個時候去朝見新君,是完全違反禮制的。
六卿領導除了還只是一個少年的智爍還有些不懂外,其餘的都心照不宣:發財嘍。
這下,列國諸侯真正是攤上大事了,難道大家把貢賦再運回國內?這樣太失禮了吧。就象一個人去看望人家,拎著大包小包都進了人家家門,難道還可以將禮物都拿回來?
大家算了一筆帳:呆個幾個月,按人均花銷計算,這筆費用太寵大了。於是,有聰明人想出辦法來了:乾脆將帶來的貢賦當作禮物,儘快送給晉國的卿大夫們,算是搞關係的費用了!列國人員只留下送葬的幾個人即可,這樣雖然損失了這些貢賦,但至少節約了大把的差旅費。
大家前後算了一下,發現寧可再送一送貢賦也是划算的。是的,與其呆在晉國花一大筆錢,不亞於大家今年給晉國的貢賦。還不如將貢賦用於人情支出,畢竟,晉國新君這麼年輕,今後主導晉國國政的肯定是以韓起元帥為首的卿大夫們。
就這樣,韓起不動聲色,帶著晉國的卿大夫們,集體悶聲發了一次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