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晉昭公 第12節 季孫回魯(下)
章節報錯
子服惠伯當然是攜重禮前來拜訪,他對韓起道:“元帥,諸侯盟會,是由信義而結。貴國為盟主,應主持信義於天下。倘若諸侯盟會而不讓諸侯參加,那盟主之信義有失。
想當年,貴國卿大夫欒盈叛亂,齊國乘貴國有禍,趁機攻佔朝歌。寡國先君襄公不敢袖手旁觀,下令徵調全國兵馬。元帥可能不知道,當時寡國先君襄公徵兵令一下,連腿腳有缺陷的殘疾人都應徵入伍,為貴國的事而踴躍參軍。
襄公派上卿叔孫豹統帥全國甲兵,出兵幫助貴國,到達雍渝,與邯鄲大夫趙勝聯手攻潰齊國左軍,牽制齊國大軍,並俘虜了齊國大夫晏萊,最後迫使齊軍從貴國撤退。
齊軍撤退,貴國安定了,叔孫豹才敢率軍回國。所說這些,並非邀功,而是因為寡國弱小,偏又與齊國相鄰。齊國戰車朝發夕至寡國,儘管如此,但寡國寧可冒著被齊國報復的風險,而選擇與貴國風雨同舟。
寡君一直勉勵全國臣民,曾經說過,唯有堅定維護好貴國的利益,才可能讓魯國免於災難。
但沒想到,貴國如今不相信寡國,反而相信邾國、莒國這種東夷之國的挑唆,決定要拋棄我們魯國,元帥想想,這讓那些一直以來盡心事奉貴國的中原諸侯作何想?
元帥,當時寡國上卿季平子明知自己可能會有災禍,但他為了寡國與貴國的共同利益捨命去見晉侯,我惠伯不才,也願意隻身來到貴國,就是希望象元帥這樣具有遠見的大國執政上卿,能夠明白我們並非不惜命,只是擔心貴國因此而失去魯國後,能否仍舊得到諸侯的信任?請元帥三思,至於我與季平子的下場如何,就聽元帥的命令了。”
韓起哪裡還有什麼應對之言?他立即求見晉昭公,對晉昭公一頓大道理小道理,晉昭公聽得是汗都來了。是啊,象魯國這樣忠心的諸侯,全天下還有幾個?如今,楚國、齊國這兩大國對晉國的威脅越來越重了,自己還要主動失去諸侯麼?
季孫意如總算被釋放了,但是,尊崇周禮的魯國人卻來事了:放了就行了?你晉國應該要有個態度啊,至少要有說法啊。
子服惠伯再次出面了,這次真可謂是得寸進尺,他代表魯國提出了要求:“這一次,魯國無故受到排擠,上卿無罪而被抓捕,如果魯國真的有罪,那上卿和我都願意代表魯國赴死。既然魯國無罪,但上卿是當著天下諸侯的面被捕的,如今卻是悄悄然而被釋放,我們魯國難道真的已經卑賤到可以被人任意奴役了嗎?”
韓起頭也大了,他派人去見子服惠伯,問他到底想要怎麼樣才肯作罷。“召集諸侯大會,當場宣佈魯國無罪。”子服惠伯看來也是一個抬槓精,居然提出這樣的要求。
韓起無奈,只好問計叔向。叔向推薦了自己的兄弟羊舌鮒,原來,想當年欒盈之亂時,羊舌家族受到牽連,四弟羊舌虎是欒盈死黨,證據確鑿而被判處死刑。大哥羊舌赤、二哥叔向都被逮捕下獄待審,三弟羊舌鮒見事不妙,流亡去了齊國。
羊舌鮒逃到魯國後,得到了當時的上卿季叔宿的照顧,後來羊舌家在元老祁奚的幫助下得到平反,羊舌鮒這才回到晉國,直到現在,當上了代理司馬。
羊舌鮒雖然是當時晉國大夫貪腐派代表,但也頗有智慧。他見子服惠伯不依不饒,知道此人難以對付,便直接去見季孫意如,道:“想當年,鮒因罪流亡,幸得上卿之祖武子的照顧,這才苟活於世,最後回到了晉國。是武子給了鮒第二次生命啊,如今他老人家不在了,但能夠在晉國見到上卿大人,著實高興。既然上卿大人不想回魯國去,那鮒就為上卿大人在黃河西岸蓋一座府第,讓上卿大人安頓下來,如何?”
季孫意如早就想回魯國了,他聽羊舌鮒這樣一說,頭也大了,如果真為自己蓋了府第,那豈不是軟禁了自己?他當即便對羊舌鮒表示,自己已經作好了回魯國的準備:“感謝司馬厚意,季孫離開魯國已經很長時間了,國事家事一大堆,哪還敢叨擾貴國呢?”
可笑的是子服惠伯,堅持要討回公道。但魯國的主要人物季孫意如都已經回去了,對晉國來說,你一介魯國大夫,想呆多久就呆多久,隨你去得了。
魯國大夫子服惠伯,複姓子服,名椒,字惠伯,這當然是那個時代魯國的一位大牛人,我們在魯國風雲裡,關於他在春秋江湖的上乘表演,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