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晉平公 第52節 良相趙武
章節報錯
趙武是晉國曆史上一位賢明的中軍元帥,他少年時經歷了父親英明早逝、母親陷害家族最後導致家族被滅的悲慘命運,靠著與趙氏家族世代交好的韓厥的幫助苟活於世。
小時候的蒙難生活使他發奮圖強,趙武勤奮學習,熟讀詩書,尤其是對《詩經》可謂是瞭然於胸。史料記載了不少他對詩經的引用做到隨手掂來的事,以詩喻志、抒情、提醒、暗示,而且總是運用得恰到好處,可謂是全世界卿大夫中的高人雅士,應被稱之為儒帥。
由於很小時候便成為了趙氏家族族長,他幼小的肩膀上扛著整個趙氏家族的責任,所以走向歷史舞臺的趙武給人的印象永遠是那麼地謙虛有禮、小心謹慎。正是因為他的謙虛和謹慎,使他的趙氏家族在複雜的晉國權力鬥爭場上不但沒有受到傷害,反而隨著他的成長而不斷成長。
趙武給整個春秋江湖留下了謙虛有禮的好名聲,各國卿大夫們都熱情讚美他。是的,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諸侯盟主晉國的執政大夫,完全有理由到各國作威作福,但趙武從不表現出盛氣凌人。史料很少記載趙武發怒的時候,在他看來,一個人是深含於內心的對正義、信用的堅持。
所以在多次國際外交場合,趙武都表現出了忍讓。趙武的忍讓表面上讓自己的威嚴受到了影響,但卻獲得了永遠的人心。比如對鄭國拆毀晉國驛館圍牆,趙武非但沒有責難鄭國,反而因此反思禮遇尊重各諸侯國的重要性。比如弭兵會盟時,對楚國強出一頭搶佔主盟地位不予計較等等。這個時期的晉國和楚國相比,我們總能發現,楚國貌似處處佔上風,但諸侯們最終總是對晉國心服口服。
有錯即改,是趙武的一個顯著優點。而且,趙武往往能做到不但有錯即改,還不文過飾非,不斷鞭笞自己。史料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大夫張孟去拜訪趙武。張孟到趙府時,趙武正在忙著修建趙府。張孟看到工匠正在打磨房椽,嘆了口氣,轉身就走。
張孟是晉國有名的賢大夫,趙武對他一直很尊重。趙武后來聽說張孟來了又走了,心想張孟肯定哪裡對自己有意見了,非常著急,於是便放下手頭事,駕車去張孟家。
趙武對張孟說:“您來了又走了,這肯定是我有哪裡做得不對,您一定要告訴我啊。”
張孟這才說:“是啊,我是看到元帥您修建府第不合禮儀啊。天子的宮殿,砍削房椽後,先要粗磨,然後再用密紋石細磨;諸侯宮室的房椽可以粗磨,但不能細磨;大夫府第的房椽可以砍削,但不能磨;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頭就可以了。
元帥吶,備物得其所宜,這是義;遵從尊卑等級,這是禮。現在您顯貴而卻忘義,富有卻忘禮。忘義卻禮,這是禍患之源啊。”
趙武聽後對張孟深施一禮,謝道:“沒有您的教誨,我差點犯大錯了。”
趙武回後,立即命令停止磨光房椽,只要砍削即可。那對已經磨過的房椽怎麼辦?有工匠建議把它們全部砍掉,趙武擺擺手道:“不必這樣。讓磨過的也用上,我就是要讓後人看到,這座府第有兩種房椽,看到那些砍削的,便想起這是仁義之士而為;看到那些打磨過的,是喪失仁義之心的人所為。”
趙武自公元前548年擔任中軍元帥,到公元前541年去世,期間他促成了世界和平,所以史料關於趙武對外用兵便鮮有記錄。之前,趙武參加了晉國組織的諸侯聯軍對齊國的平陰之戰,但戰場上的趙武表現平平。有人說,趙武的武功差了些。
是的,這是事實。平陰之戰中,晉國大勝,齊國被打殘,許多晉國大夫因此而獲得軍功,但趙武和韓起所在的上軍卻表現平平。但這是不是趙武故意所為呢?
趙武是深知權力鬥爭的殘酷,而要在權力鬥爭中保全自己,在自己的力量足夠強大前,那便得低調。低調的最直接表現,便是不爭不搶。軍功,就讓你們去得吧,我趙武,只要聽從上級的命令即可。
誰都喜歡低調的人,趙武處處謙讓,因此被整個晉國所喜歡。但靠低調是走不上權力巔峰的,這個時候,趙武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真正貴人,那便是英明神武的晉悼公。
如果沒有晉悼公,趙武才50歲的生命中,可能是當不上代表晉國權力之巔的中軍元帥的。晉悼公大力提拔功臣之後,他看到了趙、韓、魏這三家的後人,重用提拔之,成為這三個家族最終在晉國政壇上崛起的最強有力的依靠力量。
晉悼公去世後,趙武的地位便順理成章了。只是可惜,趙武執政的歲月裡,他攤上的是一個平庸的晉平公,甚至不但平庸,而且荒淫,這使趙武的執政生涯變得困難起來。
如果國君英明一些,那趙武的政績會更加突出。但由於晉平公實在是晉國曆史上最不濟的國君之一,趙武把大量精力用於了彌補晉平公胡作非為所帶來的問題。
唉,晉國公室啊,如果遇上一個象晉悼公這樣的君主,可以牢牢控制整個晉國政壇,但象晉平公這樣的,實在是太弱了。晉國公室的力量卻無法得到加強,傳統的晉國卿大夫家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如何真正做到忠君愛國?
趙武能夠想到的辦法便是為國家培養大量的人才,只要這些人是被國君所使用的,那便可以制衡一下卿大夫家族。所以趙武倡導了客大夫制,使晉國一下子得到了大量人才。
趙武所沒有想到的是,他這樣幻想著強化晉國公室力量的措施,說到底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以說最終反而是嚴重損害了晉國公室之本。所謂的為國家吸收、培養人才,如果國君不會用呢?
趙武死後,晉國的這些歷年來形成的人才群,最終不可能被晉國國君為首的公室牢牢把住,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卿大夫,於是,最後智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韓氏、魏氏的家臣們,在歷史舞臺上不斷表演起他們的精彩節目,成為晉國曆史的一個新特點。
趙武當然是看不到了,但他的趙氏家族卻因此而獲益。來自於各國的受壓迫、打擊的權力鬥爭失敗人士,到了晉國後,以自己所選擇的卿大夫家族為效忠之主,參與到晉國權力鬥爭中,使晉國的權力鬥爭更加激烈、更加血腥!